花十几代人,历时八帝两百五十三年才建成。
因前人建造赞扬记录文帝功德的宣文帝圣功碑。
于是也建造赞扬记录自己的圣功碑。
碑高三十米。
此前有祭帝之土丘,祭天之台。
后演化为石制塔式建造。
恒帝说服了诸侯,开始建造有史以来最大的塔——凌霄塔。
底边采周天之数,边长365米。
分8层,通高取99加59,为158米。
每层依《神谱》雕刻叙事浮雕,共计十万块浮雕。共1008壁龛,用以供奉1008神。
一方面是为了建造奇观,浪费民力到了罄竹难书的地步。
虽然有移民的人口流失,但还不到为他建造奇观造成的人口减少的一半。
另一方面历代帝王,也只有他将妊朝以来的扩张性发挥到极致,不计成本,几十年不间断的对天府诸侯拉拢打压,各种争斗,以一种偏执的心态去推行王化,还派人不远万里的去寻找媓姓。
作为一个帝王,精力旺盛,对某一事物又有一种偏执的追求,不是创造出惊人的事业,就是创造巨大的衰败。
其孙子继位,为良帝。
继续为震州移民。
良帝在位八年,丰帝继位后,明显对千里之外的事情不感兴趣。
历经三帝65年的大移民终于结束。
华历2133年,因恒帝空耗民力,之后几代帝王对奇观的继续建造,引起整个京畿大乱,同时外畿同姓大藩为争位开始长达52年的内斗。
华历2185年,苴公入主京畿,通过禅让,登基为帝,重修华阳,后世称苴帝。
长达927年的前华阳时代结束了,中华阳时代开始了。
在东方,豫州羌人历经炎黄的大融合,又与一部分东夷集团的成员融合,历经颛顼,帝喾,尧,舜,禹五帝。
华历2472年,大禹因治水有功被诸侯拥为王,定都阳城,国号为夏。
夏就是华,华就是夏,同意不同字。
大禹途经会稽时去世,诸侯推伯益为王,按照惯例为大禹服丧三年后,学**舜礼让帝尧之子丹朱、大禹礼让帝舜之子商均,也礼让了一下大禹的儿子姒启。
结果姒启并不推脱,直接登基。
自然引起争斗,最后伯益战败被姒启所杀。
姒启破坏传统习俗的篡夺行为引起一些部落的不满,有扈氏开始纠结多个诸侯要讨伐他。
于是彭伯建议让姒启遣使益州。
姒启遣孟涂往益州,巴公助其引见天子。
当时的宗帝在位,听闻豫州羌人来使,很是高兴,升朝面见。
最后经过一番讨论,孟涂带着一千套犀甲和青铜兵器回去。
姒启与有扈氏大战于甘,灭有扈氏,天下咸朝。
华历2492年,宗帝效法恒帝,封姒启为夏王,赐三宝,为豫州牧。
在姒启接受了宗帝的册封时。
遥远的昆仑山下,西支古羌人在此定居已有两千多年。
从山上流下的几条河流,滋润着两岸大片的土地。
西羌人开垦耕地,建造城池,发展手工艺的同时,也有很大一部分族人放牧牛羊,形成农牧双元,互相补充的生产生活。
在受封宛王后,学习华文和礼仪,终于开始正式建立国家。
在兴盛时,控制着天山南北多个谷地和草场。
除了建造多个规模庞大的城池。
更是于不周山(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天山建造了祭祀不周山之神昆仑山之神,天山之神的神台,被世人统称为三山神台。
其玉石除了向东出口益州,豫州,自己制作的精美玉石制品更传到两河流域。
由于多了宛人这个次生文明的中间点,将雅洲诸文明串联起来,益州的人终于也知道在遥远的方州还有开化的民族,而且也是黑色头发。
于是在史书中亲切的提及这个民族,以为羌人的分支姞姓。
导致后世华人长期的认为方州早就有羌人居住。
但经过考古,其实并不是。
此时已经过去446年,国内发生动乱,第25代宛王媓铸暂避费地(费尔干纳盆地)。
遭遇金发碧眼的异族,这群人把车套到马上,平时四处迁徙放牧,战时用马拉战车冲击敌人——这是前所未有的战术。
媓铸将这批人称为禺氏白戎(吐火罗),并招募了一批用以击败国内敌人。
最后允许白戎禺氏在费地放牧,殊不知为后世子孙留下多大后患。
古羌人和他们的千年之敌,就以这种方式开始正式的登上古羌人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