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李承乾索要财物的官员好似商量好的一般纷纷上书弹劾,在第二天的早朝直接发难。
“陛下,太子殿下此举实在是有失体统,公然向臣等索要财物,此等行径如何能担当大任!”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臣站了出来,义愤填膺地说道。(老臣气得胡子直抖,手中的奏折都在微微颤抖。)
老臣心中暗想:“这太子越发肆意妄为,若不趁此机会扳倒他,日后朝廷怕是永无宁日。”
李世民眉头紧皱,目光凌厉地扫过群臣,沉声道:“此事朕已知晓,定会彻查清楚。太子乃朕之子,岂容尔等随意污蔑!”(李世民怒目而视,声音威严。)
“陛下,臣等并非污蔑,实乃太子行为不当,若不惩处,难以服众啊!”又一位大臣拱手说道。(这位大臣神情严肃,目光坚定。)
李世民冷哼一声:“朕自会有决断,无需你来教朕!”(李世民猛地一甩衣袖。)
这时,一位平日较为沉稳的大臣站了出来,恭敬地说道:“陛下,太子之过,不可忽视,但也需查明真相,莫要冤枉了殿下。”
李世民微微点头,说道:“朕心中有数。”
“陛下,此事关乎国本,切不可姑息啊!”一位激进的大臣急切地说道。(这位大臣满脸焦急,额头冒汗。)
李世民大声喝道:“朕说过,会给你们一个交代,都莫要再吵!”
群臣顿时安静下来,无人再敢吭声。
可惜李承乾直接没去上朝,李世民派人去请李承乾也没来,吃了个闭门羹连李承乾的面都没见到。知道这个的李世民瞬间暴怒,他狠狠地将手中的奏折摔在地上,怒吼道:“逆子!竟敢如此忤逆!”(李世民双眼圆睁,脸色铁青。)
身旁的太监吓得连忙跪地,战战兢兢地说道:“陛下息怒,保重龙体啊!”
李世民怒不可遏:“他这是要反了不成!”
太监小心地回道:“陛下,许是太子殿下一时糊涂。”
李世民指着门外大骂:“糊涂?他这是根本没把朕放在眼里!”
这时,一位大臣匆匆赶来,跪地说道:“陛下,还请息怒,莫要气坏了身子。”
李世民喘着粗气,说道:“你们说,朕该如何处置这个逆子!”他的双眼布满血丝,脸色阴沉得可怕。(心中暗自悲叹:吾儿啊,你为何如此糊涂,让朕这般为难。)
大臣们面面相觑,无人敢应答。
过了片刻,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缓缓站出来,拱手说道:“陛下,太子殿下此次行为的确有失偏颇,但念在其年少无知,还望陛下从轻发落,加以教诲,令其改过自新。想当年,汉武帝也曾对戾太子刘据严加斥责,但终因父子情深,给了其改过的机会,才保得汉室安稳啊。”(老臣神色凝重,目光中透着忧虑,额头也微微冒汗,眉头紧蹙,心中想着:“太子毕竟是国之储君,若处罚过重,恐动摇国本。”)
李世民冷哼一声:“从轻发落?他如此肆意妄为,若不严惩,日后如何服众!”(李世民眉头紧锁,语气严厉,双手不自觉地握紧了龙椅的扶手,目光中闪烁着怒火,心中却满是痛楚:吾儿啊,朕对你寄予厚望,你却这般不争气。)
另一位大臣赶紧附和道:“陛下,老臣以为,可先将太子禁足于东宫,令其反省过错,再派贤能之士教导,或许能让太子迷途知返。就如当年隋文帝对杨勇,也是先加以约束,才有了后来的太平之局。”(这位大臣说话时声音有些颤抖,眼睛不时偷偷观察着李世民的脸色,心中暗自叫苦:“这可真是个棘手的问题,两边都不能得罪啊。”)
李世民沉默片刻,说道:“禁足?这能让他长记性吗?”(他微微仰头,闭上眼睛,努力压制着内心的愤怒与失望。)
这时,一位刚正不阿的大臣上前一步,大声说道:“陛下,太子之过不可轻饶,应当削去其部分权力,以儆效尤!昔日晋惠帝痴愚,导致八王之乱,国家动荡,此乃血的教训啊!”(这位大臣表情严肃,义正言辞,挺直的脊梁显示着他的坚定,双目圆睁,声音洪亮,心中笃定:“为了国家社稷,必须严惩太子。”)
李世民目光扫过众人,说道:“削权?此事还需从长议。”
又有一位大臣小心翼翼地说道:“陛下,不如先将此事搁置,待查明真相,再做定夺。”(这位大臣低着头,不敢直视李世民,双手紧紧攥着衣角,声音低如蚊蝇,心中忐忑:“千万别迁怒于我啊。”)
大臣们纷纷跪地,齐声说道:“还请陛下息怒,圣裁。”(有的大臣身子瑟瑟发抖,脸色苍白,心中祈祷:“希望陛下不要大发雷霆。”有的大臣则偷偷抬眼观察着李世民的反应,心中盘算着如何明哲保身。)
李世民深吸一口气,说道:“罢了,朕要好好想想。”
退朝之后,李世民独自回到御书房,夕阳的余晖透过雕花窗棂洒在地上,拉出长长的影子。(他疲惫地坐在椅子上,双手揉着太阳穴,眉头紧锁,脸上写满了纠结和无奈。)
窗外的风轻轻吹过,吹动了桌上的奏折,却吹不散他心头的阴霾。(心中暗自思忖:朕该如何是好?处罚重了,怕伤了父子情分;处罚轻了,又难以服众。)
而朝堂外,几位大臣聚在一起,压低声音议论着。
一位大臣忧心忡忡地说:“这次太子犯错,陛下怕是难以抉择啊。”(他眉头紧皱,不停地摇头叹息,双手背在身后,脚步来回走动,脸上满是愁容。)
另一位大臣附和道:“是啊,这可关乎着国家的未来,咱们也得小心应对。依我看,还是从轻处罚为好,毕竟太子年轻,难免犯错。”(他眼神中透着焦虑,一边说一边用手捋着胡须,神色紧张,声音略微颤抖。)
那位刚正不阿的大臣立刻反驳道:“从轻?那如何警示后人!必须重罚,否则朝纲不正!”(他怒目圆睁,双手握拳挥舞着,声音高亢激昂,脖子上的青筋暴起。)
支持从轻处罚的大臣也不甘示弱,提高了声调喊道:“重罚会让皇室动荡,于国不利!你这是不顾大局!”(他向前一步,满脸通红,双目喷火,手指着对方。)
这时,一位偏向魏王李泰的官员趁机说道:“陛下,太子此次过错重大,若不严惩,难以平民愤,甚至可能影响大唐江山的根基。依臣之见,应当废除其太子之位,另选贤能。魏王李泰才华出众,仁厚爱民,可为储君之选。”(此人眼神闪烁,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狡黠,声音故意提高,心中暗喜:“若能借此机会让魏王上位,我日后定能飞黄腾达。”)
还有大臣说道:“只盼陛下能权衡利弊,做出明智的决断。咱们还是少争论,莫要惹祸上身。”(他神色凝重,望着皇宫的方向,手不自觉地揪着衣角,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声音低沉而压抑。)
其中一位大臣眼神飘忽,不时左顾右盼,小声说道:“咱们可别站错了队,小心引火烧身。”(说完咽了咽口水,表情惶恐,缩了缩脖子。)
消息很快传到了李承乾那里。李承乾听后,猛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脸色变得极为精彩。
另一边,魏王李泰得知有官员为他说话,心中暗自窃喜。他在府中的书房里,屏退左右,只留下最心腹的谋士。(李泰嘴角微微上扬,眼中闪过一丝得意,双手背在身后,在书房里缓缓踱步。)
李泰说道:“此次是个绝佳的机会,必须好好把握。”(他停下脚步,目光坚定地看向谋士。)
谋士拱手道:“殿下,如今局势对您有利,当速速行动。只是,这几位中立的大臣皆是刚正不阿之人,恐怕难以被轻易拉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