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中文

最新网址:www.paowxw.com
字:
关灯护眼
泡泡中文 > 如何写一本独特的小说 > 第191章 对美好与丑恶的揭示

第191章 对美好与丑恶的揭示

以美好与丑恶的揭示塑造小说结局:技巧与布局分析

一、引言

小说,作为文学殿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拥有着独特且强大的魅力,它能够凭借文字构建出一个个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世界,带领读者穿梭于不同的时空,体验各异的人生。而小说的结局,恰似一场宏大演出的终章,往往承载着作者对于整个故事中所展现的世界、人物以及各种错综复杂关系的最终诠释,起着画龙点睛的关键作用。

通过对美好与丑恶的揭示来精心塑造小说结束时的情节,这不仅仅是一种创作手法,更是一种能让小说深度和广度得以极大拓展的艺术策略。它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够开启读者内心深处那扇通往深刻思考与强烈情感共鸣的大门,使读者在合上书本之后,依然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忘怀,脑海中不断回味着故事里所传达的意蕴,进而对生活、对人性产生全新的认知与感悟。

在现代国内优秀小说的宝库中,众多才华横溢的作家们巧妙且娴熟地运用这一方式,犹如技艺高超的织工,用文字为丝线,编织出了一幅幅令人叹为观止、扣人心弦的故事终章画卷。这些结局或令人感慨万千,或引人深思,或给人以心灵的慰藉,无一不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小说艺术的独特魅力。接下来,我们将从十个方向深入细致地探讨相关技巧,并抽丝剥茧般地剖析小说布局的具体步骤,同时紧密结合实例进行全面阐释,以期探寻这一创作路径的奥秘所在。

二、十大方向的技巧分析

(一)对比凸显

- 技巧分析:

在小说结局部分,将美好与丑恶进行鲜明而强烈的对比,无疑是一种极具冲击力的创作技巧。这种对比就像是在一幅画作中,用鲜明的亮色与暗沉的暗色相互映衬,使得每一种色彩的特质都被最大限度地凸显出来,让读者能够以最为直观的方式感受到两者之间泾渭分明的差异,进而强有力地强化主题的表达。

具体而言,可以从多个维度入手来进行对比设置。从人物的命运角度来看,善良、正直且秉持美好信念的主人公,历经波折后,最终收获了真挚的爱情,生活在安宁祥和之中,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而那些作恶多端、心怀恶意的反派角色,却落得个众叛亲离的凄惨下场,在孤独与悔恨中挣扎,他们曾经的嚣张与得意被无情地击碎,只余下无尽的悲凉。从人物的行为表现上对比,美好之人的一举一动皆充满了善意、关怀与奉献,他们总是在他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不计回报;而丑恶之人则处处充斥着自私、狡诈与残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肆意伤害他人而毫无愧疚之心。再者,场景的设置同样能成为对比的有力载体,比如一边是充满欢声笑语、温馨和睦的家庭聚会场景,另一边却是阴谋算计、尔虞我诈的黑暗交易场所,如此强烈的场景反差,能在瞬间将美好与丑恶的对立展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这样全方位、多角度的反差对比,能够鲜明地凸显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一符合大众朴素价值观的美好期望,同时也深刻地揭示出丑恶行径最终只会走向可悲结局的必然规律,让读者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对美好心生向往,对丑恶嗤之以鼻。

- 布局步骤分析:

在小说创作的前期构思阶段,就需要审慎且明确地确定好代表美好与丑恶的两组核心元素,这些元素可以具象化为特定的人物形象,比如善良勇敢的主角与阴险狡诈的反派;也可以是抽象的价值观体现,像真诚、宽容所代表的美好,与虚伪、贪婪所象征的丑恶。

随着故事的逐步展开,要如同巧妙的工匠铺设轨道一般,沿着情节发展的脉络,循序渐进地为这两组元素铺垫出走向不同结局的线索。这些线索可以隐匿在人物日常的细微言行之中,例如,主人公总是在不经意间帮助他人,展现出善良的本心,而反派则时不时流露出对利益的过度贪婪和为达目的不惜伤害他人的心思;也可以通过一系列事件来体现,比如主人公在面对困难时,凭借自身的努力和他人的帮助一次次化险为夷,而反派的阴谋诡计虽一时得逞,却埋下了日后失败的隐患。

待到故事发展至结局处,就需要像一位画家精心勾勒画面细节一样,集中且细腻地展现出美好与丑恶的对比效果。在描述过程中,要格外注重细节的刻画,从人物的表情、神态,到所处环境的氛围渲染,都要做到生动形象,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种对比所带来的强烈冲击,从而深刻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主题思想。

- 举例:

在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部展现普通人在时代浪潮中艰难前行的鸿篇巨制结尾处,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对比凸显技巧的精妙运用。孙少平,这个出身贫寒却怀揣着远大理想和坚韧精神的青年,尽管在黄原城当煤矿工人期间经历了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身体也因井下事故受了伤,但他的精神世界却始终是富足且坚韧的。他在与苦难的搏斗中,不断地从书籍中汲取知识,从工友的质朴情感里收获温暖,凭借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对生活始终如一的热爱,完成了从一个懵懂少年到有着深刻自我认知、内心强大成熟的转变,准备以更加坚定的姿态去迎接新的人生阶段。他所收获的这种成长与自我认知的升华,无疑是一种历经生活磨砺后绽放出的美好光辉,象征着平凡之人在困境中坚守美好、追求梦想所结出的珍贵果实。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王满银,那个曾经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把生活过得一塌糊涂的人。他常年在外漂泊,四处游荡,做着些投机倒把的小生意,对家庭不管不顾,妻子独自操持家务、抚养孩子,生活过得无比艰辛。然而,在经历了一系列生活的波折后,他终于在某个瞬间如梦初醒,浪子回头,意识到了自己过去的丑恶与荒唐行径,开始渴望过上踏实本分的日子。

两人截然不同的结局对比,就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了踏实生活、积极进取的美好以及虚度光阴、胡作非为的丑恶。读者通过这样的对比,深刻体会到生活对于不同选择的回应,进而领悟到无论身处何种艰难处境,只要坚守美好、努力奋进,终能收获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而若是肆意挥霍光阴、违背道德良知,最终只会陷入生活的泥沼,追悔莫及。这种对比凸显的结局处理方式,使得小说所蕴含的关于人生奋斗与生活态度的主题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深深地触动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

(二)丑恶的自我毁灭与美好重生

- 技巧分析:

安排丑恶的事物在小说结局中走向自我毁灭,与此同时,让美好在历经磨难的废墟之上或重重困境之后破茧而出、获得重生,这一技巧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与积极的价值导向,旨在传递出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美好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坚定信念,给予读者以希望和鼓舞。

这里所说的丑恶的自我毁灭,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它或许是反派内心世界的彻底崩溃,曾经构建起的那套扭曲、邪恶的价值观在面对正义与真相的冲击下土崩瓦解,使其陷入无尽的悔恨、绝望之中,失去了继续作恶的动力和勇气;亦或是反派精心策划的阴谋诡计在最后关头因为种种不可预见却又合情合理的因素而宣告破产,所有的野心和算计都化为泡影,徒留一场空。而美好重生的体现则丰富多样,可能是新生命的诞生,为整个故事注入了新鲜的希望与活力,象征着未来充满无限可能;也可能是主人公在经历了黑暗时刻后,内心深处的希望之火再次熊熊燃起,他们重新找回了对生活、对他人、对世界的热爱与信任,以更加积极乐观的姿态去拥抱新的生活,开启人生的新篇章。

通过这样的情节设置,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美好与丑恶之间力量的较量以及最终的结局,体会到美好如同那在寒冬中蛰伏、却总能在春日暖阳下复苏的种子,无论遭遇多大的压迫与磨难,都有着不可遏制的生命力,而丑恶则如同那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看似坚固,实则不堪一击,最终会在自身的腐朽与正义的浪潮中轰然倒塌。

- 布局步骤分析:

在构思故事之初,就要精心构建好丑恶势力或者人物妄图达成某种邪恶目的的情节主线,这条主线要像一条隐藏在暗处却又丝丝入扣的链条,将反派的种种恶行、阴谋以及背后的动机紧密相连,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其作恶的脉络和野心所在。

同时,为了使结局处的自我毁灭显得合理且自然,需要巧妙地埋下伏笔,暗示其计划存在着致命的漏洞,或是揭示其内心深处隐藏着的无法克服的弱点。比如,反派为了追求权力不择手段,但他的多疑性格使得身边的亲信渐渐离心离德;或者他的阴谋建立在对他人过度的低估之上,却不知早已有人暗中洞察一切,只待合适时机戳破这层假象。

对于代表美好的一方,则要着重展现他们虽身处恶劣环境,不断受到丑恶势力的压榨与迫害,但始终在内心深处保有那一抹希望的微光,如同在黑暗中闪烁的烛火,虽微弱却永不熄灭。这可以通过描写主人公在困境中相互扶持、从点滴善意中汲取力量、凭借坚强的信念坚守自我等情节来体现。

在结局呈现时,要精准地把控节奏,让丑恶因自身的种种问题而逐渐崩塌,这个过程要写得既符合逻辑又富有冲击力,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戏剧高潮,让读者在紧张的阅读中感受到正义得到伸张的畅快淋漓。而美好则要抓住这一契机,如同黎明破晓时分的曙光,冲破黑暗,重新绽放出耀眼的光彩,使读者在目睹这一转变的瞬间,内心被深深触动,为美好力量的胜利而由衷欣慰。

- 举例:

余华的《活着》无疑是运用这一技巧的经典之作,它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生命在苦难中顽强挣扎却又生生不息的悲壮画卷。主人公福贵的一生,仿佛是被命运无情捉弄的一叶扁舟,在时代的狂风巨浪中颠簸起伏,历经了无数的丑恶苦难。他先是因为自己的好赌习性,输光了家产,从富家少爷一夜之间沦为贫苦农民,这是他人生悲剧的开端,也是命运丑恶面的初次显现。此后,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儿子因抽血过多意外死亡,女儿难产去世,妻子也在病痛和悲伤中撒手人寰,就连女婿和外孙也没能逃脱命运的残酷安排,相继离世。生活对于福贵而言,仿佛被一层又一层的黑暗所笼罩,那些夺走他亲人生命的时代悲剧、命运捉弄等丑恶因素,如同一把把利刃,不断刺痛着他的心灵,似乎要将他彻底击垮,让他陷入绝望的深渊。

然而,福贵却没有被这些丑恶彻底打败,他就像那在悬崖峭壁上顽强生长的野草,依然坚强地活着。在苦难的废墟上,他对生活的那份坚持、那份活下去的信念就是美好重生的生动体现。尽管他的身体已被岁月和磨难侵蚀得千疮百孔,但他的精神却依然屹立不倒。他依旧每天早起,牵着老牛去田里劳作,嘴里念叨着亲人的名字,回忆着往昔的点点滴滴,用这种方式与逝去的亲人保持着心灵的连接,也向生活宣告着自己绝不屈服的态度。

这种美好在丑恶的重重压迫下顽强重生的结局,深刻地展现出了生命的韧性以及丑恶无法彻底磨灭美好的深刻主题,让读者在为福贵的悲惨命运痛心疾首的同时,也不禁对生命的顽强和美好产生深深的敬畏之情,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平淡而珍贵的生活。

(三)美好对丑恶的救赎

- 技巧分析:

展现美好以宽容、爱或者智慧等强大且温暖的力量去救赎丑恶,打破常规那种以牙还牙、以恶制恶的模式,这一技巧着重突出了美好品质所具有的伟大和感化作用,引导读者去深入思考人性的复杂与善良的无穷力量,为小说结局增添了一抹别样的温情色彩。

这种救赎并非简单的原谅,而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灵触动与行为引导,它可以通过多种具体形式呈现出来。比如,主人公在遭受了他人的恶意伤害后,本可以选择报复,让伤害自己的人也尝尝痛苦的滋味,但却凭借着内心深处的善良和宽容,选择了原谅对方曾经的过错,并且通过耐心的开导、真诚的关心以及以身作则的示范,引导对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走上正途,重新找回人性中的美好;又或者,在一个充满仇恨与对立的环境中,有人用无私的爱去化解双方的矛盾,打破隔阂,让那些被丑恶情绪蒙蔽双眼的人渐渐苏醒,看到生活中还有更值得珍视的美好情感,进而摒弃丑恶的行为和想法。

通过这样的情节设置,读者能够看到美好不仅仅是一种被动承受或与丑恶对抗的存在,更是一种具有主动改变他人、修复关系、重塑世界能力的积极力量,它让人们相信,即使人性中存在着阴暗的角落,善良的光芒依然能够穿透阴霾,照亮人心,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 布局步骤分析:

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要细腻且深入地刻画好丑恶一方所做出的伤害行为以及美好一方因此所遭受的痛苦,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种伤害的严重性和美好被践踏的残酷性。例如,详细描写反派是如何出于嫉妒、贪婪或者自私等丑恶动机,设计陷害主人公,使主人公失去了宝贵的机会、遭受了身体或心灵上的创伤,陷入了生活的困境,让读者对丑恶行为产生强烈的愤慨之情。

同时,也要循序渐进地展现美好一方所拥有的那些能够带来救赎的品质,这些品质不能是凭空而来的,而是要通过一系列具体的事件和细节描写,让读者看到它们是如何在主人公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并扎根于心的。比如,描写主人公从小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中,父母的言传身教让他懂得了宽容和善良的重要性;或者主人公在阅读大量书籍、经历诸多生活磨难后,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拥有了豁达的胸怀和悲悯的情怀。

在结局处,要精心安排合适的场景让救赎自然而然地发生,这个场景的设置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故事发展的逻辑。在描述救赎过程时,更要着重刻画双方的心理变化,从丑恶一方最初的抵触、怀疑,到后来慢慢被触动、内心开始动摇,再到最终彻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决心改过自新;美好一方则从最初的痛苦、怨恨,到选择释怀、主动伸出援手时的挣扎与坚定,以及看到对方转变后的欣慰等,都要写得真实可信,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能够深刻感受到这种救赎所蕴含的强大情感力量和人性温度。

- 举例:

在严歌苓的《芳华》这部充满了时代印记和人性纠葛的作品里,我们可以深刻领略到美好对丑恶的救赎这一技巧的独特魅力。刘峰,这个始终如一地善良、乐于助人的“活雷锋”,在文工团里总是默默地为大家付出,无论是帮战友修手表、做沙发,还是承担各种脏活累活,他都毫无怨言,他的存在就像是一束温暖的阳光,照亮了周围的每一个人。然而,这样一个善良到极致的人,却遭到了很多不公平的对待,被人诬陷、伤害。有人嫉妒他的好名声,便在他向心仪的女孩表白时,恶意中伤他,将他的善意举动歪曲成别有用心;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他又因为一些莫须有的罪名被下放,离开了自己热爱的文工团,那些曾经的行为无疑是人性丑恶的体现,让读者为刘峰的遭遇感到愤愤不平,同时也对那些背后使坏的人心生厌恶。

可是,刘峰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后,并没有对那些伤害他的人充满仇恨,依然保持着自己善良的底色。他用自己的豁达和对生活的坦然面对,在某种程度上“救赎”了那些曾经展现出丑恶一面的人以及那个特殊时代下人们复杂的人性。多年后,当他与曾经的战友重逢时,面对那些曾经伤害过他的人,他没有丝毫的怨恨,反而以平和的心态与他们相处,他的这种态度让那些人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行为,内心受到了深深的触动,意识到了自己曾经的狭隘与丑陋。

例如,曾经诬陷他的人在看到刘峰如今的坦然和善良后,心中满是愧疚,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试图弥补曾经犯下的过错。刘峰的善良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们被丑恶锁住的心灵之门,让他们看到了人性中还有如此美好的一面,也让故事的结局充满了温情与思考,引导读者去体会在复杂的人性和生活的磨难面前,善良是一种多么强大的力量,它能够化解仇恨,修复破碎的关系,让人们在回首往事时,找到内心的宁静与救赎。

(四)美好与丑恶的融合共生

- 技巧分析:

打破那种非黑即白的简单设定,呈现出美好与丑恶在一定条件下融合共生的状态,这一技巧旨在更加真实、细腻地反映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多面性和世界的复杂性,让读者深切感受到生活并非是绝对的纯净或污浊,而是一幅善恶交织、斑驳陆离的复杂画卷,每个人、每件事都可能同时蕴含着美好与丑恶的不同侧面,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又充满矛盾的生活本身。

比如,塑造一个人物形象,他在某些情境下会展现出善良的举动,可能会出于真心去帮助他人,关心弱势群体,体现出人性中温暖、美好的一面;但在另一些涉及自身利益的关键时刻,又会出于私欲做出一些丑恶的行为,比如为了争夺利益而不择手段,欺骗、背叛身边的人,暴露出人性中自私、阴暗的一面。这种美好与丑恶在同一个人物身上共存的状态,并非是简单的拼凑,而是一种有机的融合,它们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反映出人性在现实生活中的挣扎与矛盾,也让读者认识到,人往往不是绝对的善或者恶,而是处于善恶之间的复杂存在。

通过这样的呈现方式,能够避免小说人物形象的扁平化,使其更加立体真实,更贴近生活中我们所接触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同时,也促使读者去思考人性的本质以及在复杂环境下,人们该如何面对自己内心的善恶两面,进而引发更深层次的共鸣和反思。

- 布局步骤分析:

在塑造具有多面性的人物形象时,需要精心设计其性格形成的背景和经历,为其美好与丑恶特质的产生找到合理的根源。例如,可以设定一个人物出身于贫苦家庭,从小饱尝生活的艰辛,这使得他一方面养成了善良淳朴、珍惜情谊的美好品质,因为他深知他人帮助的珍贵,所以愿意在能力范围内去回馈他人;但另一方面,长期的贫困也让他对物质有着极度的渴望,在面对可能改变命运的利益诱惑时,内心的欲望就容易战胜理智,从而做出丑恶的行为。

在故事推进过程中,要通过不同类型的事件去有层次地展现其美好与丑恶的不同侧面。比如,在面对朋友遭遇困境时,他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拿出自己本就不多的积蓄帮忙,这时展现出的是他善良热心的一面;而当得知有一个能够获得巨额财富但需要耍些手段的机会时,他经过一番挣扎后,还是选择了用不正当的方式去争取,此刻丑恶的一面便暴露无遗。并且随着情节发展,让这两种特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比如在他做出丑恶行为后,内心可能会陷入深深的愧疚与自责,这种情绪又会影响他后续对待他人的态度,使他再次面对抉择时,会更加艰难地权衡美好与丑恶的比重。

在结局部分,细致刻画人物在这种融合状态下的心态、行为以及其对未来生活的影响,让读者能够理解并接受这种复杂的人性呈现。比如,他可能最终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又无法完全摆脱内心对利益的渴望,于是决定在今后的生活中努力克制自己,在追求个人目标的同时,更加注重道德和良心的约束。通过这样的描写,使读者看到人性的复杂并非不可调和,而是可以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与成长中去寻找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且富有深度,也让整个故事的结局更具现实意义。

- 举例:

张爱玲的《金锁记》中,曹七巧这个人物形象就是美好与丑恶融合共生的典型。她出身低微,被命运捉弄嫁入豪门,成为了一个身患软骨病的丈夫的妻子,在那个封建礼教森严、门第观念浓厚的大家庭里,她遭受了诸多不公与压抑。她的青春被禁锢在深宅大院之中,爱情的渴望也只能深埋心底,每日面对的是冷漠的家人、虚伪的应酬以及毫无生气的生活,这其中有她令人同情的美好一面,如她对正常生活、真挚爱情的渴望,这种渴望在她偶尔的回忆和憧憬中体现出来,让读者看到她作为一个普通女子内心深处最纯真的向往,也为她的遭遇感到惋惜。

但长期的压抑和扭曲的环境又让她变得极其丑恶,她用尖酸刻薄、充满算计的方式对待身边的人,甚至亲手毁掉了子女的幸福。她嫉妒自己的妯娌能过上相对自由幸福的生活,便时常冷言冷语地嘲讽;她为了掌控住儿子,干涉儿子的婚姻,破坏儿子与儿媳之间的感情,导致儿媳在痛苦中离世;对女儿,她同样充满了嫉妒和控制欲,害怕女儿过上幸福的生活后自己会更加孤独,于是故意破坏女儿的姻缘,让女儿错失真爱,陷入和自己一样痛苦的境地。

在小说结局,她在自己铸就的悲剧世界里继续挣扎,那种美好与丑恶在她身上无法分割的状态深刻地展现了人性被环境扭曲后的复杂。她坐在窗前,看着外面的世界,回忆着自己的一生,心中既有对过往美好的留恋,又有对自己所作所为的悔恨,但一切都已无法挽回,她只能在这爱恨交织、善恶并存的内心世界里度过余生。读者通过曹七巧这个人物,看到了一个真实而又令人唏嘘的人物结局,也深刻体会到了人性在特殊环境下是如何被扭曲、被异化的,进而对人性的复杂以及生活的无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五)以美好映照丑恶的本质

- 技巧分析:

将美好事物作为一面镜子,通过其反衬出丑恶的本质,是一种能够让读者更加清晰、深刻地认识到丑恶到底丑陋在何处的有效技巧。当美好的纯净、善良、真诚等特质与丑恶的虚伪、狡诈、残忍等特质相互对照时,丑恶在美好这面镜子的映照下无所遁形,原本可能被掩盖或者被读者忽视的丑恶本质便会被放大、凸显出来,从而加深读者对丑恶的批判以及对美好的向往。

例如,用纯真无邪的儿童视角去看待成人世界中的虚伪、狡诈等丑恶行为,儿童的纯真就越发凸显出那些行为的不堪。儿童由于涉世未深,他们看待世界的眼光是简单而纯粹的,他们凭借着本能去相信他人、表达自己的情感,对于善恶有着最直接的判断。当成人世界中的那些复杂的、充满利益纠葛的丑恶行为出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的不解、疑惑或者失望等反应,就像一束光照亮了那些隐藏在暗处的丑恶,让读者从儿童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些行为,进而真切地感受到其丑陋和不合理之处。

同样,美好的情感、高尚的品德等也能起到映照丑恶的作用。比如一个充满奉献精神的主人公,在一个自私自利、互相推诿责任的群体中,他的付出和担当就会反衬出其他人的冷漠与自私,让读者看到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是多么违背公序良俗,多么令人不齿。

- 布局步骤分析:

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美好元素,这可以是特定的人物形象,比如天真烂漫的孩子、品德高尚的老者等;也可以是纯净的情感,如真挚的友情、无私的亲情等;或者是某种代表着正义、善良的价值观。将这些美好元素巧妙地与丑恶元素放置在相近的情节场景中,让两者产生关联和互动,使它们之间形成一种自然的对比关系。

在故事发展过程中,要逐步构建起两者的对照情境,让美好与丑恶在具体的事件中相互碰撞、相互映衬。比如,在一个社区里,大家为了争夺一个公共资源而各怀心思,都想着自己能多占些便宜,这时有一个年轻人站出来,倡导大家公平分配、互相帮助,这个年轻人所代表的美好品德就与其他人的自私丑恶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结局处,着重从美好角度去审视、描述丑恶,通过美好元素的视角或者感受来揭示出丑恶在美好映衬下的原形,强化两者之间的反差效果,引导读者的情感倾向。可以描写在美好一方眼中,丑恶行为是多么令人失望、愤怒或者痛心,让读者感同身受,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丑恶的本质,并且在内心深处更加珍视和向往美好。

- 举例:

在鲁迅的《狂人日记》中,“狂人”虽然被旁人视为疯子,但他那追求真相、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洞察以及内心深处尚存的人性本真的美好,与周围那些遵循旧礼教、麻木不仁甚至参与“吃人”的人们的丑恶形成了鲜明对照。“狂人”始终怀着对真理的渴望,试图去揭开那个被封建礼教所笼罩的社会的虚伪面纱,他发现周围的人看似正常,实则都在无形中践行着“吃人”的礼教,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邻里关系,都被这种丑恶的思想禁锢所扭曲。

结局处,“狂人”的呐喊,更是用他的清醒与美好映照出了那个封建、愚昧社会中丑恶的思想禁锢和人吃人的残酷现实。他大声疾呼“救救孩子”,希望能打破这种丑恶的循环,让下一代不再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压迫和虚伪的世界里。读者通过“狂人”的视角,深刻感受到了丑恶的可怕以及对美好人性觉醒的急切呼唤,也对封建礼教的腐朽本质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认识,进而反思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以及人性在封建枷锁下的扭曲与沉沦。

(六)美好在丑恶中坚守

- 技巧分析:

描绘在恶劣的、充满丑恶的环境中,美好依然坚定地坚守着自身,不屈从于丑恶的侵蚀,这一技巧旨在彰显美好品质的难能可贵和强大力量,给读者传递出无论外界如何黑暗,内心的美好都值得坚守的正能量,激励读者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不良诱惑时,能够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保持内心的善良与正直。

在这样的情节设置中,丑恶环境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社会背景层面,可能是处于战乱、独裁统治或者道德沦丧的时期,整个社会充斥着暴力、不公、欺诈等丑恶现象;人际关系方面,周围的人大多都被利益驱使,相互算计、背叛,缺乏真诚和信任;具体的事件冲突里,主人公所秉持的美好理念往往会遭到来自各方的打压、嘲讽甚至迫害,面临着巨大的阻力。

而美好坚守的体现则是主人公在这种艰难处境下,依然不放弃自己的信念、道德准则和善良本性,哪怕要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也义无反顾。他们或许会在内心经历挣扎,但最终还是选择了与丑恶划清界限,用自己的行动去维护美好,成为黑暗中的一束光,让读者看到人性的光辉在恶劣环境中依然能够闪耀。

- 布局步骤分析:

在创作前期,要着力营造出一个丑恶充斥的大环境,通过对社会背景、风俗习惯、人们的普遍行为等多方面的描写,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那种压抑、黑暗的氛围。例如,描写一个被日军侵占的城市,街道上到处是巡逻的日军,百姓们生活在恐惧之中,汉奸们为了讨好侵略者而出卖同胞,各种苛捐杂税让人们苦不堪言,整个城市仿佛陷入了无尽的黑暗,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丑恶环境设定。

同时,塑造具有美好品质的人物形象,赋予他们坚定的信念、善良的内心以及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在情节发展中,展现他们在面对重重困难和丑恶诱惑时的挣扎与坚守,比如主人公可能会面临日军的威逼利诱,让他出卖抗日志士的信息,而他一方面要考虑家人的安危,内心十分纠结,但另一方面又深知民族大义,最终还是坚守住了自己的底线,拒绝了敌人的要求。

在结局部分,强调其坚守所换来的成果或者意义,哪怕只是精神上的胜利,也要让读者感受到这份坚守的价值。比如主人公虽然因此遭受了日军的折磨,但他的行为激励了身边更多的人加入抗日的队伍,让人们看到了希望,也让民族的气节在黑暗中得以传承,让读者明白美好在丑恶中顽强坚守的伟大意义,从而在内心深处受到触动和鼓舞。

- 举例:

老舍的《四世同堂》中,在被日军侵占的北平城,那是一个充满了侵略的丑恶、汉奸的无耻等黑暗现象的环境。日军的残暴统治让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物资匮乏,生命安全时刻受到威胁,而那些为了一己私利投靠日军的汉奸们,更是助纣为虐,帮着侵略者欺压自己的同胞,整个城市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下。

但祁家老小以及众多普通百姓中的一些人,如瑞宣,尽管面临着生活的艰难、敌人的威逼利诱,却始终坚守着民族气节、家国情怀这些美好的品质,没有被丑恶同化。瑞宣作为家中的长子,深知自己肩负着照顾家庭的责任,但他同时也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内心一直渴望为抗日事业贡献力量。他虽然不能像弟弟瑞全那样毅然投身到抗日的前线,但他在后方通过自己的方式,比如暗中支持抗日活动、教育下一代铭记民族仇恨等,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在小说结局,虽然经历了无数伤痛,但他们的坚守让读者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人性的光辉,也让人们明白美好在丑恶中顽强坚守的伟大意义。祁家在历经磨难后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希望和对国家的忠诚,而那些在抗战中坚守的普通百姓们的精神也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更多人心中的抗日热情,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为民族的解放事业奠定了基础,让读者深刻体会到在黑暗时期,美好坚守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它能够支撑人们度过艰难岁月,迎来光明的未来。

(七)丑恶引发对美好的反思

- 技巧分析:

通过呈现丑恶的行为、后果等,促使读者去反思与之相对应的美好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一技巧能够引导读者深入思考社会、人性等层面的问题,让小说具有更深层次的思想内涵,避免简单地停留在对丑恶的批判或者对美好的歌颂上,而是激发读者主动去探寻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构建和维护美好的世界,使小说的结局更具启发性和思考价值。

当读者看到小说中所展现的丑恶现象,如人与人之间的恶意竞争、社会的不公平、人性的扭曲等,以及这些丑恶所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比如破坏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让人们陷入痛苦和绝望等,他们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与之相反的美好状态应该是怎样的,进而思考怎样才能避免丑恶、重建美好,这种思考过程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美好与丑恶的相对性,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重要影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姐姐难哄睡前小故事情侣版绝区零:小鱼干?咬一口!别再抽了,求你收手吧!霸总的小娇夫,他不当了重生之末世:空间囤货与异能崛穿越逃荒淘到白月光穿书到丧尸爆发中国神话大王兽世修罗场:绝嗣大佬们跪求我标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