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可是百济等地却毫无动静,说明高句丽所谓的外患并非是真的。若是高句丽如此容易就被灭了,那么公孙康为何早不下手?”
黄忠摸了一把胡子,思考着,但没有作答,打仗这种事情因素很多,不好轻易断言。
而诸葛亮却继续道:“夫余与高句丽原本都臣服于公孙家,高句丽被夹在中间,怎会如此不顾后果的进犯辽东?”
“那不是因为东部鲜卑族人一同进犯吗?据说昔日太祖王便是如此。我记得原本蔡家的蔡讽老爷子就在此地任过太守,应该就是那时候的事。”
诸葛亮也没想到蔡讽居然在这里做过太守,这种事估计也就黄忠这些老人知道了。
于是莞尔一笑,说道:“东部鲜卑进犯不假,但谁能保证他们能够压制公孙康呢?高句丽不会拿自己的国运相博的。”
黄忠有些明白了诸葛亮的意思,说道:“孔明是说高句丽并没有进犯,而是公孙康为了自保假意做的局?”
“当是如此,曹魏如今势大,公孙康又早与朝廷脱离了关系,转向曹魏政权。如今曹魏大军北上,难保不会顺势收了他公孙一族的辽东郡。因此,他假意设计高句丽、夫余等地战事,然后再打回去,如此一来,辽东就成了边陲的久战之地。试问曹魏还有兴趣夺取辽东郡吗?与其多面受敌,不如养着公孙康这条看门狗不是更好吗?”
黄忠并不喜欢研究这种政治上的尔虞我诈,当下点了点头道:“看来是如此了。那么孔明可有何想法?”
诸葛亮也不由的沉默了,若是昔日的自己,会毫不犹豫的设法将公孙康给卖了,挑起公孙康与曹魏之间的战斗,这样也有利于逼迫公孙康倒向大汉天子一方。可如今……
“想来此事曹魏也早晚能看穿,说不好,这高句丽另有打算也未尝可知。总之,到头来,苦的依旧是我大汉的百姓。”
这一点,黄忠也深以为然,但他毕竟征战多年,看淡了生死,即便有救国之心,也没有太多的悲天悯人之意。
大军一路北上,沿途并没有看到多少战争的影子,反倒是看到了许多各族的游牧民。而公孙康的一些零散军队本还集结了一些过来,看诸葛亮的人数众多,赶忙退的远远的,不敢造次了。
这些人仿佛就是生存在这一片土地上的羊和狼群一般,并没有什么法律和秩序,但却形成了一个食物链的平衡。
这里就是一块边缘地带,究竟是那一位统治者的名下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生活在这条食物链之中的人谁更强大而已。
一路无话,诸葛亮的大军就仿佛是一条越过这条河流的长龙,没有兴起任何的波澜,也没有打算去破坏这种生态。
管宁和徐盛二人带着船队,也同时沿着海湾前行,而且早一步就到达了辽东,只是他们的兵力有限,不敢轻易的登陆,在辽东的一出小港停留,等待着诸葛亮大军的回合。
等了足足半个多月,诸葛亮的大军才到达此地,船只对他们来说还有大用。管宁与公孙度昔日有些过节,于是带着一千人留在海港,而徐州则带着两千人与诸葛亮一同继续北上。
此时他们已经进入了辽东郡内,所见的村庄也多了起来。
看见有大军前来,那些村庄却反常的集结在了一起,并没有打算逃跑,而是准备死战。这让诸葛亮很是奇怪,若是自己真的要杀这些人,可以说只需吹灰之力。而那些人也知道必死,却依旧守护着自己的家园。
赵云看到这一幕,有些欣慰道:“此地的百姓虽然疾苦,却甚为有血性,绝不会轻易的逃亡。正因为此,大汉的北疆才得以保存,昔日我与公孙大人征战之时,便是如此。”
诸葛亮也欣慰的点了点头,下令全军不得扰民,一路上只需要表现出天子军的威仪即可。有这样的边陲百姓,让诸葛亮也有些肃然起敬。
出去跟随和打探的人带着情报也都集结回来。
那些游牧民中,可以肯定有高句丽的探子,抓到的那几人也是其中之一。很明显,高句丽很有可能是另有企图。
而公孙康此时也的确在北方与鲜卑族人对峙,其弟公孙恭留在辽东看家。
召集了所有的将领和参军,诸葛亮打算在到达辽东郡治地之前与大家聊一番。
“眼看就要达到平壤了,大致的情况就是如此,诸位可有何看法?”诸葛亮叙述了一番这几日来收集的情报,当先开口问道。
黄忠道:“我看辽东战事并不棘手,不如直接前往西面,据说那边的鲜卑人已经打到了代郡,并且打算向晋阳太原而去,若是真让这些贼人夺走了晋阳,那北地将难有宁日。”
赵云、田豫也纷纷符合了黄忠的说法,徐盛更是说道:“大军人数如此之多,若是再往东,与曹魏、公孙康起了嫌隙,也不好应对。”
诸葛亮点了点头,他也心焦代郡那边的战事,可是他此行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来击退外敌的,还需要给当地的百姓显示出天子军的强大,若是就这么走了,那么这一块地方依旧是游离在大汉的江土之外。
一直不起眼的陆逊看出了诸葛亮的想法,便说道:“若是大帅可给我一千兵马,我定可解决此地之忧。”
别人不熟悉陆逊,诸葛亮却很是看重这个军阶还不高的年轻人,当下问道:“愿闻其详,若是能够扬天子之威,军中任何队伍,由你挑选。”
此话一出,众人都看向了陆逊,想不到这小子居然如此得诸葛亮信任。
只见陆逊微笑道:“无他,如周都督一般,直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