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还是和从前一样,说话客客气气,一点也不计较象如此狠毒地对付他。这一次,象和他娘终于被舜的善良给打动了,好不羞愧,从此再也不敢谋害舜了。
由此看来,舜这个人身上最优秀的品质便是“孝”和“德”,这不光在当时社会无比高尚,包括现代社会也是人们受教化的最基本信条。以致后人终于发明出几个成语,一个叫做“孝悌传家”,另外一个叫做“以德服人”,其本质的含义大概就是由舜而始。
不过,秦青城在现代社会的电脑网络中亦曾查阅过一些研究资料,发现主述故事只是历代世人基于最美好的愿望流传下来的关于舜的传说。而舜到底如何受到尧的赏识的,其实还有一个被学术界认可的版本介绍说,舜当年可不是普通的青年,他应该是一个部落首领吧?从其后世记载来看,他应该属于有虞部落。其时,有虞部落的实力应该还比不上唐尧部落,甚至舜因为其父亲只是一个乐师,在有虞部落中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影响力。
不过,一个未来能够成大器之人,一定有着独特的处世态度和视角,甚至可以说是超凡脱俗,而这种人在年轻时往往特行独立,甚至不入群,容易受到排斥。可能舜就是在少年时,不光受到后母和父亲、弟弟的排斥,包括也可能受到部落权势的排挤,索性一个人逃出有虞部落在外流浪,一直向着东南的唐尧部落出发,大概在现代社会的菏泽和商丘之间,很有可能就是在菏泽历山附近,不知此山是不是远古时期的历山,见此地有大片荒芜的平原,人迹罕至,倒是世外桃源。索性在此定居,并每日勤恳开荒种地,很快丰衣足食。
后来,有很多有虞部落的人打听到舜在历山混得不错,陆续结伴前来投奔他,一旦人多了,土地便也开垦得多了,房子也盖得多了,渐而成为一个新的部落。但是,直到此时,舜还只是一个小小的部落首领吧?根本没有机会认识尧。
不过,舜之所以能够名垂千古,正是因为他的能力。《管子˙治国》有云:“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三徙成国;舜非严刑令,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善为民除害兴利,而天下之民归之。”意思是舜当年第一次迁徙便有追随者形成一个村子,后来再迁徙又变成一个都城,到第三次迁徙时,应该是投奔了尧王,后来自然成国。
《史记˙五帝本纪》另有记载云:“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徙成邑,二徙成都,三徙成国。”无疑又在解释,其时投奔舜的人越来越多,原来开垦的土地便不够分配,甚至有族民因为土地多寡而斗殴。幸亏舜无比公正贤明,立刻上门做他们的工作,很快把事情给平息了,后来这些村民竟学会了谦让。后来,又传说某地有制陶的民工陶器不规则有瑕疵,又是舜前往指导,使所制的陶器一件件变得无比精美,很有可能还推动了中国古制陶业的进步。另有渔民在黄河边打渔而争执渔场,又是舜急忙前往调解,终于渔民化干戈为玉帛互相谦让,世界瞬间一团和平。剩下的意思同前。
由此,有虞部落逐渐变得更加团结强大。正是基于这些原因,舜这个部落首领才会引起尧王的注意,才会主动约他见面,一见他的确是个青年才俊,才又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干脆全部许配给他,还请他到王宫做事。直到那时候,舜才有机会将有虞部落的黎民逐渐迁移到尧王的老家附近,并且连他的后母、父亲和弟弟一齐都迁过来。
由此说来,舜当时的势力已不容小觑,尧王当年与舜结亲,岂不像是部落间的一桩政治联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