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中文

最新网址:www.paowxw.com
字:
关灯护眼
泡泡中文 > 刘邦的选择 > 第33章. 韩王信徙北,冒顿单于南侵

第33章. 韩王信徙北,冒顿单于南侵

高皇帝面对一个重大问题,大汉的政治体制应该如何设计,是沿袭秦制还是恢复周礼,是郡县制还是分封制。对此,汉高层有不同的声音。有说周行分封、国祚八百年,秦行郡县、二世而亡,分封制好。有说郡县制为宜,周分封诸侯,强枝弱干,天了威权日衰,诸侯相互争伐,数百年天下无宁日,应行郡县制。或有建议两者并行,各取其利而去其弊。讨论来讨论去,取长补短,研究了一个兼而有之的新体制,大汉郡国制。

汉六年一月,天下安定,论功行赏。在高皇帝主持下,首批封萧何、曹参等二十余人为通(彻)侯。令丞相萧何、御史大夫周昌等牵头,对其他功臣评价功绩,提出封赏意见。立刘氏四人为王:

高皇帝长子刘肥为齐王,领地有胶东、胶西、临淄、济北、博阳、城阳郡七十三县。

将楚地一分为二,立刘贾为荆王,有东阳郡、鄣郡、吴郡五十三县。

立高皇帝之弟刘交为楚王,有砀郡、薛郡、郯郡三十六县。

立高皇帝兄长刘喜为代王,有云中、雁门、代郡五十三县。

立诸侯王的原则自此发生了改变,由以功封王转变成刘姓为王。

关于刘仲的封王时间,《史记》《汉书》均有记载、却各不相同。《史记》记载高皇帝解马邑之围后,“令樊哙止定代地,立兄刘仲为代王”,时间应该在汉七年十二月左右;《汉书》记载是汉六年一月,与刘贾、刘交同期封王,两种记载时间上差了一年。本人采信《史记》记载。此刻代地如同鼎沸、纷纷乱乱,代人势力、胡人势力、燕人势力、原赵国宗族势力各自割据,匈奴人还插手其中,汉皇帝尚未对代地实控,所以刘邦不会把亲哥放到油锅里去煎。类似的记载差异还有,如关于温疥的记载,《史记》描述“以燕将军汉王四年从曹咎军”,而《汉书》记载为“以燕将军汉王四年从破曹咎军”,多了一个“破”字。一字之差,意思截然相反。综合其他资料,本人采纳太史公的说法。太史公这句话为理清燕王臧荼造反原因提供了重要信息。

天下九路诸侯王(暂不计南越地),齐、荆、楚皆是刘氏宗亲,燕、赵、韩、梁、淮南、长沙是异姓王。高皇帝心中的郡国制,诸侯国都姓刘才是最佳效果、最终目标。

韩王信封国在颖川,北近巩、洛,南接南阳,东连淮、泗,是天下要冲、兵家要地。这种地方,汉皇帝自己掌控才会放心。汉六年初,以太原郡三十一县为韩国,迁徙韩王信都晋阳。韩王信是位将才,高皇帝给韩王信一项重要任务:防御匈奴。

韩王信倒有硬汉之风,勇略超人,欲有一番作为。到晋阳后,权衡胡、汉形势利弊,给高皇帝上书,称韩国处于边境,匈奴屡次入侵;晋阳离长城边塞太远,请求迁都向北,于马邑营造都城。

韩地以北,秦时为雁门郡;时间再往前,雁门算是代地范围。出太原越山岭向北,进入忻定盆地;再出忻定盆地广武(此广武非荥阳的广武,抗战时八路军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就在此地),越句注塞(现雁门关)向北,进入大同盆地。大同盆地有两大重镇,平城(大同前身)居北、马邑(朔州前身)在南。马邑超出韩王信封地,想迁都马邑,就必须皇帝同意才行。

自古有天子守国门的传统。作为诸侯王,欲将都城放在抗胡最前线,勇气可嘉,汉皇帝批准同意。此举,等于将雁门郡部分土地增封给了韩王信。

韩王信这波操作有没有张良的意见在里头?或许真有。

复兴韩国是张良一生的追求和梦想,为之奋斗了数十年。项羽杀韩成,张良因此与项氏决裂,坚决地助汉灭楚。现天下平定,立于颖川的韩国是他事业的丰碑,平生心愿已遂,足可告慰祖宗,死而无憾矣。然而,洛阳分封功臣,让张良的心猛地又紧抽了一下。高皇帝说: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是子房的功劳。请子房自已在齐地选择封地,封三万户。

萧何功劳第一,受封只有万户,功劳排在第二的曹参封地还不足万户,皇帝此番何意?张良略一思索,似乎明白了,皇帝是否想向韩王信下手,以我张良的三万户之封,换韩王信削王为侯?张良跪辞道:臣起事于下邳,与陛下相会于留县,这是上天安排臣来辅助陛下。陛下用臣之计策,很幸运有时管用。请陛下封臣于留县足矣,不敢受封三万户侯。

高皇帝一直非常尊重张良,和张良说话时从不呼名,而称其字:“子房”。张良聪明,刘邦也透彻,明白了张良表达的意思:我宁愿不要高官厚禄封赏,但希望韩国永存于大汉羽翼之下。

以身挡枪,专业人士要经过千百次严格训练,普通人本能反应是临危闪躲。张良敢于向皇帝暗示自身意图,因为心中有根。

刘邦知张良,如张良所愿,封其为留侯。张良知刘邦,明白进退,从此杜门不出,学仙修道,不接宾客。

但高皇帝去异姓王的战略已定,岂能为一人而废。作为变通方式,迁韩王信去了太原。

张良对于韩国有再造之功,韩王信与张良名为君臣上下,实则视张良为父兄。韩国如此陵替巨变,韩王信自然要找张良深入沟通,交流思想和看法。

张良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通俗讲大概就是要像老母鸡一样,每天一个蛋、刀斧靠边站。要为大汉守好边关,立功劳保永安。代地现未平定,若能定代灭胡,陛下或可增封,为韩开疆拓土。

韩王信于是带着雄心壮志到了太原建国,他想像李牧一样建不世之功,收复云中、雁门、代郡,将大汉边界再次前推到长城以北。

此时代地形势已与李牧时代大不相同,匈奴之强大和代地形势之复杂,远远超出韩王信的预期。

李牧时期的赵国,基本实控了雁门、代郡,筹划经营十数年后方大破匈奴,之后前出向西进取前套平原,设为云中郡。秦时蒙恬北击匈奴,以举国之力才取得河南地和后套平原(黄河几字湾南北),在阴山南设九原郡。彼时匈奴远循,不敢越阴山南下牧马。

说起北方草原,大家一定会想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实际情况并不全是这样,北方虽然地域广阔,实际上好点的草场这那么几块,大点的有呼伦贝尔、科尔泌、锡林郭勒、乌兰察布,外加黄河阴山下的前、后套平原,“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就这么几块,其他地方大多是戈壁沙地,是“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战国至秦时,北方为数不多的几块优质草场资源还不全在匈奴人手里,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科尔泌被东胡控制。匈奴人的领地地跨大漠南北,春夏居住于北部蒙古杭爱山盆地,号为龙庭、单于庭、龙城。秋冬季则赶着千百万头牛羊南下,越过茫茫大漠,迁徙到乌兰察布和前、后套平原过冬。匈奴入边境劫掠也多发生在这个季节。

漠南的大草原对匈奴人来说是冬季天堂,而对长居中原的华夏人来说,那些地方夏季才是天堂,冬季如同地狱,是苦寒难耐之地。某年八月酷暑时节去了张北,一大早想出门转一转,却瞬间被冻回屋里去了,可想长城以北又该是何等苦寒。华夏子民世代农耕,可垦植之地到长城边缘已是极至。长城之外春夏种不得庄稼、秋冬太过寒冷,无人愿到此居住营生。若匈奴人逐水草南北迁徙、本份经营放牧也还罢了,怎奈何其有一个抢劫的坏毛病。草原上不种桑麻不产帛布,不事农耕不产粟米,生产技术落后无法大批量制造锅碗瓢盆、盐铁珠玉。有需要但又没有,怎么办,就只能抢。每年秋季匈奴迁徙南下,就实施一次对农耕地区的抢劫。所到之处,见啥抢啥,搬家式抢劫,锅碗瓢盆,无一遗漏,让北境边民苦不堪言。

战国后期,秦人不断蚕食赵国,一刀一刀切赵国太行以西。大争之世,诸侯的思维方式都是一样的:谁弱切谁,趁你病要你命。我被张三切下一块肉,那就想办法从李四身上切一块补回来。赵国四顾一周,中原诸侯哪个都不好惹,只有北方有无限广阔的土地。那就向北发展,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虽然那些地方条件差了点,但有总比没有强。于是赵国无论邯郸局势有多艰难,也坚定支持李牧的北进战略,不调回代地一兵一卒。十年磨一剑,李牧于马邑大破匈奴十余万人,将控制区域拓展到了阴山脚下。

匈奴人的南部天堂丢掉了一半。

燕国受到启发,向东拓展发展空间,将东胡挤出了辽东。

秦统一天下,越过关中黄土高原向北拓展,攻取了匈奴河南地、后套平原,将防线设定在了阴山脚下。

至此,匈奴人的越冬天堂尽数丢失,实力极大削弱。

匈奴东有东胡、西有月氏。这两家看着匈奴人积贫积弱,便也本着谁弱切谁的原则,开始在匈奴地盘上抢劫,连年不断。匈奴单于悲愤不已,虽然我不敌华夏母国,东西夷狄竟敢欺我,征伐!

但是,虽有勇气,却实力不济,匈奴数次战争却不敌夷狄。

那几十年里,匈奴悲催苟活着。

单于有个大儿子叫冒顿,这两个字怎么念?如果是关中人,你可读一个名词“木犊”,是的,大概就这么念。本人觉着读音差不多、意思可能也大差不差。单于求和于月氏,就把冒顿送到月氏那里当质子。双方交恶,质子的日子极不好过。这一年匈奴与月氏又战,月氏人愤怒欲杀冒顿。冒顿闻信,抢得一匹骏马,日夜飞驰返回龙城。

单于没有想到冒顿竟然能活着回来,惊异其勇武,以为有神灵相助,自此对冒顿青睐有加,分拨一队勇士由冒顿统率。

冒顿日日操练,将这一队人马训练得六亲不认、只听冒顿、指哪打哪。冒顿练的兵强马壮,没有去打别人,而是打他爹。他率着忠勇之士攻杀了老单于,自己当了匈奴单于。

匈奴人的观念是尊崇强壮、鄙视老弱,没有觉得这种行为大逆不道、为人不齿,而是觉得冒顿神勇,甘心跪服于冒顿领导。

数十年来匈奴人在苦寒的北方煎熬着,在梦里、在记忆里,千思万想着自己的南部天堂。

冒顿爷爷辈时,秦皇帝正挥手指点江山:这里,是我的;这里,也是我的;还有这里、这里,额滴、额滴、都是额滴!老老单于惹不起。

到了冒顿的父辈,蒙恬大军攻取阴山之南,大批中原人民迁徙九原开荒种田,老单于不敢惹。

到了冒顿即位,南边惹不起,东胡、月氏不敢惹,只能在风雪中煎熬等待春天。

看着匈奴猥琐的样子,东胡来了劲。东胡曾被燕人切下一块肉,现在想从匈奴人身上补回来。岂知冒顿对外以弱示人,实则卧薪尝胆、积蓄力量。要冒顿的马可以给,要冒顿的阏氏也可以给,要地则万万不行。

冒顿趁东胡不备,发兵大举攻击,打得东胡跪地投降。

匈奴逐渐变得强大,开始将目光转向南边。此时正值秦末大乱,楚、汉相争,秦人阴山防线军备废弛、人民逃亡。冒顿趁机南下,悄悄取了河套地、慢慢渗透进河南地,将黄河几字湾南北夺为已有。

收复失地如此容易,壮了冒顿的胆。在汉、楚大军战于陈地之时,冒顿出兵攻取了云中,并向大同盆地、代谷渗透抢掠。

代地豪杰各部处在割据之中,拧不起一股绳,无力对抗匈奴骑兵,或败逃山涧,或降于匈奴,或求救诸侯。找赵国,张敖远在陈地会战。找汉太原郡,太原郡兵不多,且无汉王指令,只能谨守要塞而已。找燕王,臧荼一口答应。于臧荼而言,这是发展代地的好机会;于代人而言,是为自己找了一个硬靠山,双方一拍即合。代人表示服从于燕,燕王发兵赴代,共御匈奴。这就是张苍向汉皇帝报告燕国控制代地的背景。

韩王信到了太原,发使联络代地豪杰。此时燕王臧荼已败,代人无所归属,韩王信主动抛橄榄枝,代地豪杰十分痛快,答应联合抵御匈奴。对代人来说,跟臧荼也好、联合韩王信也罢,都是找个靠山而已。况且韩王信背后是大汉,这大腿必须要抱。

韩王信信心大增,匈奴易取耳!我背后有大汉强力靠山,自有精兵数万,外有雁门曼丘臣、代郡王黄等部为援,若匈奴来犯,我以马邑为诱饵,以谷地为战场,中军马邑阻击,代军两侧夹击,不过是将李牧将军大破匈奴的经典战例再演一遍而已!终究打仗不是打游戏,还是要认真准备一下。

五月,匈奴远在龙城,代地一片详和,韩王信率士卒抓紧时间营建马邑、修筑军事要塞、修理战备攻具。

韩王信的乐观自信并非偶然。上溯百年,中原与匈奴大战几乎都是全胜结果。此刻谁来想这问题,都不会预测出战败的结局。远在长安的高皇帝,也想着韩王信战匈奴不是一件难事。

匈奴得到了韩王信进取雁门、云中的消息。汉六年秋九月,匈奴大举发兵来攻代地。

冒顿对代地情况高度重视,韩王信的动向他了如指掌。大同盆地于汉于匈奴皆至关重要,匈奴已击降此地胡人,视其为掌上之物。若汉控制了马邑、平城,则云中必失,河套不保,就再次失去“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冬季天堂。这不是断匈奴臂膀,而如同在冒顿心头上切肉,能不疼吗。从匈奴人角度看,这是拼国运的一战。

冒顿不敢轻视,押上全部身家,大举扑向大同盆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刘邦的选择水浒神出鬼没之燕云十八骑被奸人所害后,我居然重生了!江山泪:美人劫替身皇帝:我从傀儡到盖世人皇红楼:我教林黛玉倒拔垂杨柳穿越古代之尊荣之路我在北宋跑滴滴穿越三国,先请大汉赴个死神途归墟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