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程最后一次见到郭海涛是在元旦前的那个周四。他与李萍走进小教室之前似乎在激烈地争论什么,李萍走进小教室后还在说:“没事的,我又不耽误试验,你就别再劝我了。”
郭海涛显然还想继续劝李萍,他看一眼吕程,眼睛又在小教室里其他四个上自习的同学身上掠过,才意犹未尽地闭嘴。走过吕程时,他身上那股,吕程现在已经不觉得有那么怪的气味里都渗透着几分激动。吕程听到郭海涛在他背后坐下,并不安稳,桌椅一直在嘎吱乱叫。
两分钟后,吕程又听到郭海涛站起身,以为他要离开,没想到他却走到他旁边,眼睛落在他右侧那摞书的最上面一本——《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上。郭海涛问吕程这是本什么书?吕程突然被问住了,虽然他已经把这本书看完,却不知道该如何一两句话把这本书介绍清楚。
吕程想了一会儿,把书里各篇文章的共性话题汇总一下,才总结出一段话:“这是一本介绍中国过去三十年社会转型的书,主要涵盖政治、经济等领域。它回答了一些宏观的社会问题,认为全球化是中国的机遇,为了应对全球化,中国必须在意识形态和制度层面做出灵活的调整。书中还认为,全球化的挑战只是针对CPC,并非针对中国。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国家权力对社会的控制力度会被逐渐削弱。”
郭海涛来了兴致,要借去看看。吕程把书递给郭海涛,说他已经看完了。郭海涛回到座位,坐下后就没再起来,一直到吃饭时间。除了书本翻页的声音,郭海涛也没有发出其他的声响。吕程坐在他右前方,看不到他,却能猜到他看书的专注。正如他自己最初看这本书的时候那样,全身心投入其中,周围的一切都安静了。还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恨不得一口气把它读完,又不舍得读得太快,好文章就像好茶一样,需要慢慢品读。
要去吃饭了,郭海涛却迟迟不动身。李萍催了他几次,他才拿着书问吕程,能不能借给他看两天,元旦假期前就能读完。吕程说可以,叫他别着急,慢慢看,看完后直接还图书馆就行,不必给他了。
吃饭的路上,他们针对书里的内容展开激烈的讨论。让吕程吃惊的是,郭海涛竟然对书里的一些观点提出异议。郭海涛认为,作者的观点太乐观了,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很大,但还远达不到作者所认为的那样深刻。作者看到的,只是一些静态的表面现象。很简单的道理,作者既然能看到全球化对国家权力的挑战,为什么想不到国家权力也会针对挑战做出改变?只要组成当下中国权力制度的核心不变,国家权力就不会受到太大影响。而这个核心,短期内还看不到改变的可能。除非来一场普及大部分底层民众的思想解放运动,就像……
吕程插嘴说:“就像‘五四运动’那样!”
郭海涛断然否定,他说:“‘五四运动’还不够普及,只涉及到少数知识分子,应该是规模类似于‘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思想解放运动,深入到整个社会的各个层级。可是,在当前的舆论环境下,莫说当前,即便是未来三四十年内,也看不到这种思想解放运动出现的可能。”
虽然吕程认为郭海涛的观点有些偏激,可能是他对这本书还不够了解吧,但他能从如此宏观又深刻的角度看问题,吕程还是深表敬佩。
李萍对这些话题不感兴趣,对他们的讨论不置一词。默默地听了好一会儿,她才对郭海涛和吕程说:“都什么时候了,你们还有心思看这些闲书?”
郭海涛说:“这不是闲书,而是能够提升自我认知的好书,平时不是不想看,只是没时间看,一旦看上了就放不下来,非要一次性看完才肯罢休。”
吕程说:“有同感,我也刚借来没几天,看了个开头就放不下了,非得一次性看完不可,否则,都没心思写作业了。”
郭海涛问吕程是否有出国的想法,去了国外,很多国内看不到的书都能看到。吕程说没想过,他的英语水平太差,考不出去。郭海涛又问他有读研的想法吗?吕程说有,但还没有最终决定下来。郭海涛建议他还是要读研,本科学的知识太宽泛,什么都能干,什么都干不好,正如他们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有去车企的,也有去重工的,有去做工程机械的,还有去做医疗器械的。就业就是二次选择,还得从头学习。与其到企业里乱学一通,还不如在学校里做专业的学习。
吕程说他说的有道理,他也想读,只是在犹豫,是去外校还是留在本校。去外校得忙活大半年,还有失败的可能;留在本校不用考,更保险一点,可又觉得本校的研究生没什么可读的。
郭海涛毫不犹豫地建议他去外校,在国内读研就要去本专业最好的大学,还问吕程他的专业国内哪所大学最好?吕程说各大网站上的排名,西安交通大学最靠前,但清华大学与其等级相当,应该是不分伯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