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皇,儿臣不是故意忤逆您的不孝子,而是您的做法,有些尽管目光如炬,却操之过急,未免不近人情,经儿子稍加改良,您的名号在史册之中,必定大有改善。”
杨昭心知,他的父皇,确有真才实干。
却偏偏喜好奢靡,且做派冷厉无情,视人命于无物。
拉拢江南士绅,打压关陇勋官,削去关中贵族权力,提高皇权,降低尚书省权重,加强内史和门下两省,使得三省地位相等,互相制约……
迁都洛阳,坐镇中央,牢控山东,连接江南。
取消门阀,改良官制,考核人才等等,都是毋庸置疑的良策。
奈何,瑜不掩瑕,难以补上那天下悠悠众口怨言,加之一意孤行,好大喜功,三征高句丽失败,死伤者无数,以致山河破碎,二世而亡。
“父皇,您那些优良的决策,儿臣一定会秉持您的遗志,努力完成,但儿臣会徐徐运作,体恤民情,相信,百姓也会感念到儿臣的好,不会轻易言反。”
距离当初颁下诏令,又过了半个多月。
杨昭已从西都大兴城,携带家眷,来到了东都洛阳的显仁宫居住。
想要摆脱关陇勋贵的威胁,从大兴城撤离,势在必得。
他明白父皇当初想要迁都洛阳的想法,除了更好的控制各地,便想要打压勋贵,离开他们的制衡。
但是,一时之间,若是一下子将都城迁徙,势必会引来关陇勋贵的大力反对,很可能适得其反。
因此,杨昭也只能秉持《隋书》中,父皇的决定,实行两都制,东西都同时运行。
不过,他日后的起居饮食,会愈发的待在东都洛阳。
至于西都大兴城,则一次比一次减少回去的时间,逐渐与关陇勋贵疏离,脱离他们的掌控。
这日,杨昭在处理政务之时,收到消息,太史令入宫觐见。
“传他进来。”杨昭抬手。
太史令进殿来,执手行礼。
“陛下,天象有变,随国的分野将有大丧。”
闻言,杨昭微微一愣,顿时忆起了《隋书》中的记述。
随国公,是高祖杨坚之父,也就是自己的祖爷爷杨忠的封号,大隋的国号也因此而来。
《隋书》中所述,父皇当初收到这个消息,耍了个心眼,将重臣杨素从越公,改成与随国同属一个分野的楚公,希望让杨素替他应了这个天象。
也不知是真有其事,还是命运使然,杨素果然患病,察觉皇帝希望自己病故的心思,忧愤而死。
想到这些,杨昭眉心一蹙,有些无奈。
儿臣不孝,父皇所举,确实不是人事。
杨素纵有万般不是,但他功绩累累,还有从龙之功,父皇登基之初,五叔汉王杨谅起兵自山东谋反,也是由于杨素能力卓著,运筹帷幄,迅速便将叛乱平定,剿除祸患。
结果,到头来,却落得个万般猜忌,竭力排挤身故的下场……
“果然,该来的还是来了,《隋书》果真没有骗朕……”
杨昭更是确定了这二十四史的真实性,不加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