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高颎和杨玄感两路分兵南下的时候,第二天,杨昭在宫中,就收到了各地快马加鞭送来的奏疏。
他打开一看,瞬间震怒。
杨裕果真是南逃了,竟然还怂恿了一些以前受苦,大难不死的民夫造反。
甚至,还故意泄露谣言,说他们是清君侧,本意匡扶社稷,以正朝纲。
他父皇杨广之所以早亡,正是他杨昭下毒所致,就如同他兄长长宁王杨俨一般的病症,都是他上位的眼中钉,都被他使计铲除殆尽了。
若不是他杨裕机警,察觉到了真相,及时南逃,恐怕下一个死的,就是他这个先太子的次子了……
“岂有此理。”杨昭一把将奏疏扔在桌上。
若不是为了天下苍生,他父皇又岂会身故……
不过,这也确实让杨裕抓到了机会。
尽管杨昭登基之后,便用重金抚恤了众多服役而亡的民夫们,但是,横死者无数,远不是金钱能够抚平的伤痕。
若就此平息,让时间冲淡伤痕,倒也不会酿成大祸。
只是,被杨裕各种谣言一激,这些受苦受难的百姓们,脑门一冲,理智不再,便萌生异心了。
想到这些,杨昭缓和了一下心态。
“算了,这也算是父皇留下来的隐患,朕作为父皇的儿子,于情于理都要帮父皇收拾这个烂摊子。至于杨裕,只是投机取巧,算不得本事,没有根基,迟早要灭。”
所幸,要不是他豪掷万金,重重抚恤了民夫,恐怕跟着一起造反的人,只会更多。
“看来,《隋书》之中,父皇看紧了房陵王一脉,倒是杜绝了这个问题,真正闹出轰轰烈烈的造反之祸,已经是后来的事情了。”
这次,是他大意了。
他顾念亲情,却忽略了对方的人品。
有时候,对待宗室确实不能太过信任,否则会自讨苦吃。
不过,看到了杨裕种种丧心病狂的传谣作为,杨昭又翻看了前线递过来的奏疏,脸色也好转了不少。
“同样是兄弟,杨裕这般不济,但杨嶷,却是出乎了朕的意料。”
当时杨嶷教训杨玄感军前参军的事情,被不远处的高颎看在眼里,回头便一纸奏疏,上禀了杨昭。
杨昭见了,十分宽心。
可见,此次所托非人。
杨嶷的能力,确实是有的,年纪虽轻,但目前看来,未来必有作为。
“朕错信了一个杨裕,给了他作乱的机会,杨嶷,朕再信你一次,别再让朕失望了……”
杨昭看着奏疏上的内容,幽幽叹息。
这是他第一次不按照《隋书》的记录,听从自己的内心任命官员。
尤其,这个大臣的身份,还格外敏感。
但是,杨昭愿意相信一次自己的眼光。
否则,他日后难不成就只能成为《隋书》的棋子了?
史书说得对,任何有作为的君王,都有着过人之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隋书》中记载的人才,他要收于麾下,但《隋书》没有的人才,他也要勇于发掘。
谁能保证,杨嶷会比唐国公的二公子差呢?
只是,《隋书》里面,没有给他这个发挥的机会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