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户?”李世民一愣,浑然没想到李象这两个谏言跨度这么大。
“不错”李象沉声问道:“敢问陛下,自问与隋文帝治功孰为了得?”
李世民又是一愣,若不是看李象认真,几乎以为在调侃自己。
他张了张嘴,答案是现成的,却是一时之间没好意思说出口。
李象目光鼓励。
李世民发现了,撇了撇,还用你鼓励?朕有何不好意思承认。
他笃定道:“朕当然不弱于隋文帝。”
呃,李象一滞,还以为李世民会说肯定是他强过隋文帝这等话。
没想到只是不弱于。
这位陛下还真是谦虚。
李象摇头道:“陛下太过谦虚矣,臣觉得陛下治功过之隋文帝远甚。”
李世民没说话,此等夸赞之言还动摇不了他的心志,等着李象接下来的话如何跟“扩户”联系在一起。
“但为何世人眼中,隋文帝之世国富民安,太平盛世,而我大唐无其气象?”李象问出了疑问。
既然李世民认为治理能力强过隋文帝,为何国家与百姓却比不上大隋,没有天下遍地富裕的景象?
李世民当然知道原因,他摇头道:“大唐与前隋不同,隋之一统,天下无起大兵戈,而大唐却是在一片废墟中建立。就如隋之于秦之一统,唐之于秦亡汉兴。”
李象点头:“陛下此言恰如其分,但在臣看来,归根结底还在于人口。”
“开皇九年隋人口三千两百万,而到了大业五年,人口已是四千六百万——二十年之间,人口竟是增长了五成。
虽然天下承平,无战事之扰,但二十年间人口增长如此之多,历代未有也。”
下面的不用李象再说,他看过隋朝遗留下来的户册,李世民多半也看过。
隋朝初年的人口暴涨,很大程度上是靠搜检户口而得来的。
遍观隋朝户册,“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等字样,屡见不鲜。
大索貌阅”,就是比对实际年龄和户籍中的记载,针对的是改年龄——因为老人和小孩是不纳税的,所以也就有了“诈老诈小”的猫腻。
这项举措,重点是在山东,即崤山以东,也就是当时的北齐故地展开。单这一项措施,搜检出的人口就有一百六十多万户。
而“输籍定样”,则是治本之策:当时很多人成为隐户,主要为豪门大族所隐。这些人成为大户的佃农后,一样要交租,但因为不在籍,所以可以躲掉官府的税赋和徭役——在这当中,佃租肯定是比税赋水平要低的。
“输籍定样”针对的就是这个差值。在降低了民众的税赋水平和徭役期限后,官府征收的比大户还要少,百姓自然就愿意接受官府的授田,成为编户之民。
从史料的记载来看,“输籍定样”是个长期的政策。在隋文帝早期,这是地方官府每年的“规定动作”。
正因为隋朝坚持扩户,所以隋文帝一朝增加两百多万,隋炀帝时又增加近七十万户,加起来就是国家户册上多了一千多万人。
人口才是一切的根本,有了人口,开垦土地多了,赋税多了,兵源多了,创造物质财富多了,在社会上流通多了,于是全都盘活了,士农工商全都受益,最终反馈到国家层面上。
就是国家富。
有隋一朝,为历代国富之最,朝廷府库钱粮布帛多的无处存放,以致不得不下令连年免除百姓赋税。
另一方面,增加的户口除了百姓隐户之外,大多是从豪强门阀手里“搜”出来的,又打击了门阀势力。
是一举多得之策。
再反观李世民的贞观之治。
为何只是“贞观之治”,而不是“贞观盛世”?
唐玄宗李隆基又有哪一点强过唐太宗李世民?
是治政能力,还是军事才能,还是胸怀仁厚,乃至个人魅力?
没一点比得上,可是偏偏盛世出现在李隆基朝。
无他,人口多而已。
经历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三代励精图治,国家人口上来了,再加上国内安定,皇帝不昏庸。
而李隆基前期又恰好符合这一切,于是盛世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
贞观十六年的大唐,人口只有三百多万户,不足一千五百万口。
哪怕李世民再励精图治,也只不过是抚平乱世疮伤而已。
盛世,是万万不及的。
可以说,只要补足了人口这一短板,哪怕比不上隋朝搜扩人口的力度大,哪怕只扩户一百万户,那也可能达到两千万。
届时李世民的贞观朝,是可以再跃上一层楼的。
想到这里,李象抬起头期待的望向李世民,希望他能纳谏。
而且还可以借此打击山东世家门阀,这也是李世民一直在做的事,想必他不会拒绝的。
然而李世民却摇了摇头,缓缓道:“你说的这些朕都知道,可是你可知隋如何能做到这些?”
不等李象回答,他便说道:“首先便是行政之高效,其次,少不得严刑峻法。
在‘输籍定样’中,严刑峻法随处可见。
到隋炀帝年间,已经发展到‘若一人不实,则官司解职,乡正里长皆远流配。又许民相告,若纠得一丁者,令被纠之家代输赋役’的地步。”
“你要朕也学隋连坐之法乎?”李世民深深看了李象一眼,问道。
李象一滞,一时难以回答。
“还有,朕也曾设置‘乡长’之秩。”李世民又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话。
李象面色一变,他听懂了。
自秦之后,便皇权不下县,作为有为之君,很显然李世民是想打破这一现状的。
于是设置“乡长”,意图将触角深入基层。
可惜,设“乡长”之后不久,最终又罢废。
原因太多,只说一点,光是支出朝廷就负担不起。
大唐三百一十多辖州,一千五百多县,余外更有羁縻之州八百多数。
一县又至少十数以上乡。
光是设置乡长一职,吏员就比官员数目翻上数倍。
如今的大唐官员是没有俸禄的,官员只有官田,还有就是皇帝降下的赏赐。
以至于,只在贞观朝初期,李世民下旨过一次,给政绩出色考评中上的官员发放钱财俸禄。
整个贞观朝,有且只有那么一次。
还是到了高宗李治时,才逐渐给官员发放俸禄。
以至于在贞观朝出现奇事,那就是地方学子不乐于到长安参加科举,李世民不得不罪于州县长官,说他们不积极举荐学子。
实在是,当官没啥好处啊。
李世民治下,政治清明,没有贪官污吏的生存土壤。
“百废待兴啊”李世民感慨道,他面色复杂的看向李象,隐隐教育道:“立国之初,当以恢复民生为要务,不宜大刀阔斧行改革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