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三天的休整,众人终于再次踏上进京的最后一段路程。
因为下过雨,经过雨水的滋润,路边的野花野草已经冒出了小尖尖。
快到京城了,周家村的村民们不由得放松下来,脚步也轻快了许多,已经没有了那种沉重的气氛。
紧赶慢赶,众人在第二天一大早到达了城门口,城门口已经聚集了不少难民。
官府在城门口搭了不少窝棚供难民们暂时居住,一日三餐准时施粥。
村民们艳羡地看着难民们碗里的白粥,京城真好啊,难民们还能吃上粥。
队伍里的几个村民蠢蠢欲动,恨不得代替难民去喝粥,可是没有村长的吩咐,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城门口的官兵很远便看到一个大的难民队伍渐渐靠近,说时候,接收难民以来,还没有见过这么多人的队伍呢。
三四十人的队伍,在逃难中已经算是很多了,能在路上活下来这么多人,这支队伍肯定不容小觑。
村长特意带着带着周父和周白,周父一个童生和周白一个秀才,分量还是很重的。
果不其然,守卫的态度转变的很快,毕恭毕敬地将户籍文书还给了村长。
守卫对着周父和周白一拱手,说话也轻声细语起来,“我们少将军正在整理难民的户籍,劳烦两位老爷耐心等待几天,稍后会安排给你们新的住处。”
周父和周白并没有自持清高,反而很有礼貌地感谢了守卫,给守卫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守卫让身边的同僚先看一会儿,亲自带着周家村的村民来到了一片较为完整的窝棚处。
周岁安发现,相比较之下,这一片窝棚似乎要更好一点,而且周围的窝棚住的似乎也都是些读书人。
她若有所思,果然,士农工商,在古代,读书人永远是排在首位的。
周父想塞些碎银子给守卫,感谢他的照顾,守卫头摇的跟拨浪鼓一样,死活不肯要。
周父实在没办法了,还是周岁安给解了围,递给守卫一小篮板栗,笑得甜甜的,还把蒸板栗的方法告诉了守卫。
守卫这次没有拒绝,摸了摸周岁安毛茸茸的头发,径自离开了。
村民们暂且在窝棚里安顿了下来,喝了两天免费的白粥以后,总算等到了消息。
话说,周岁安靠着自己的笑容成功俘获了守卫的心,守卫姓卫,家里有个和周岁安年纪一般大的女儿,因此对乖巧可爱的周岁安格外关切。
周岁安仗着自己年纪小,时不时地去和守卫唠唠家常,得到了不少小道消息。
比如,京郊最好的村子便是杏花村,看来要想办法把周家村的全部村民一起安排进杏花村。
正准备回去把这个消息告诉周父,却看到城门被打开,一个少年将军带着几个手下把一张纸贴在了城墙上。
周岁安已经认识不少繁体字了,一字一句地念着告示上的字。
告示的大概意思就是,明天会正式给难民们安排住处,但是多为荒地,难民们要积极开荒,开荒有不少好政策,开出的荒地都是属于自己的,且前三年免赋税。
听到周岁安清脆悦耳的声音,准备离开的少年将军萧瑾瑜饶有兴趣地看向周岁安,没想到这小女娃小小年纪竟然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