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所有的借粮协议都签署完毕后,沈漫终于松了一口气。
她心里清楚,这次的借粮行动不仅仅是解决了灾民们迫在眉睫的问题,更是为逍遥村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和口碑。
接下来,在里正和村民们的见证下,兰香将家里囤积的粮食,按照协议上写的数量,过秤分装给四个村的里正。
里正们得了粮食,向兰香郑重道谢后,便带着自己村的灾民,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沈漫看着远去的队伍,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然而,令沈漫意想不到的是,她所想出的这种新颖的救灾方式,竟然迅速地被他人效仿并广泛传播开来。
其余遭受灾害的村庄也纷纷前往附近的富户家,试图以这份协议借粮的形式借到粮食。
令他们惊喜的是,这个办法竟然真的奏效,许多村都成功地从那些富户家中借到了粮食,效果简直出乎意料地好。
以前遇到灾荒之年的时候,也会有一些富户,出于善心和博得名声的目的,在自家门前设立粥棚,向灾民施舍米粥。但这种慈善行为的背后,其实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难处。
首先,组织和运营这样的粥棚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不仅要准备足够的食材,还要确保煮粥和分发的过程顺利进行。
其次,虽然表面上看是一种善举,但实际获得的好处却相对有限。对于那些富裕人家来说,他们可能更关注长期的利益和社会地位的提升,而不是仅仅依靠一时的慈善行为来赢得声誉。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渐渐意识到施粥带来的回报并不如预期那么高,而且还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资源。
因此,越来越少的人愿意主动承担这样的责任,导致施粥这一现象逐渐消失。
而借粮这种方式却与施粥全然不同。
他们不需要承担风险,也不必劳心劳力,且得到的好处与之前施粥相比,并没有什么不同,故而那些精明的大户们,十分乐意做个顺水人情。
就算最后那些灾民真的还不上,也可以让他们用劳力来抵债。反正家里每年请人干活,也是需要花不少银钱的。
幸运的是,同安县此次受灾的村庄并不是太多,村民们采用这种协议借粮的方式得到了及时救济,并没有出现大面积的死亡。
然而,与同安县相邻的青阳县,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这个县好几个镇位于山区,地势较低,容易受到洪水的侵袭。
那次暴雨引发的山洪暴发,让青阳县成为重灾区之一。大量农田被淹没,农作物受损严重,许多村民失去了家园和生计。
而前些时日的那场大雪,让他们的处境更加艰难。他们不得不离开家乡,前往县城乞讨谋生。
然而对此,青阳县衙却采取了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恶意驱赶灾民,将他们赶往相邻的其他几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