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忙季节里,每个人都是管理时间的大师,而且他们分工明确,工作高效。他们还会合理利用中间的空隙,把彼此的耕田和插秧时间交错开来,以便于彼此之间互相拆借耕牛和农具,互相帮忙插种。
天刚亮,他们的妻子还在家准备早饭,农夫们就挑着一担带高柄的簸箕出门了,他们要赶在吃早饭前,从秧田里拔够一上午所需的秧把。秧田里密植的秧苗已经长到了筷子的高度,需要尽快完成移植,才能继续生长。
在村里,那些拔秧的高手,双手能够同时开弓,几秒钟就能拔够一个秧把。把秧把用稻草扎紧,用簸箕装着挑运到几天前已经翻耕平整好的水田,站在田埂上把它们一个一个抛出去,均匀地洒落在水田里,插秧的准备工作就做好了。
对于那些技艺娴熟的农夫,他们一个上午就能插种五六分田的秧苗。生产队里曾经插秧的最高纪录是一天插了一亩两分多,那还是很多年以前,集体出工搞插秧比赛的时候,这个成绩即使放在现在,在村里也是当之无愧的翘楚。
插秧速度的秘诀,除了动作迅捷、手脚协调之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勤快!早上,星星还在东方的天上就要出门。晚上,月亮已经上到了东天才回家。最大限度的利用时间,加上超出常人的勤快,才能超越常人的速度。
元医生现在仍然清晰地记得,自己当年出工时的情景。每天,元医生总是早上天还没亮就出门,等他其他人上工的时候,他已经完成好大一片田了。别人中途喝水的时候,元医生在插田;别人中途在抽烟的时候,元医生还在插田。晚上,其它人都已经下工回家了,元医生一个人孤零零的仍然埋头在水田里,直到天边的第一个星星亮起,他才回家。
他还记得,当时乡里下来办队的干部,拍着他的肩膀,对他说的话:“小伙子不敢当。好好干,有前途。”
不过,这样插秧的后遗症也很明显,此后好几天元医生都直不起腰来,好在他当时年轻,没两天就恢复了。不像现在年纪大了,加之再没有必要像过去那样地过分“操劳”自己,意志也大不如前了,再也无法达到当年的高度,一天最多只能插七八分田的秧。
好在元医生的妻子,也是村里远近有名的插秧能手,一天也能插七八分田。所以家里二亩一分的田,对他们夫妻两来说,完全不在话下。何况,家里还有两个小帮工呢。
村里已经陆陆续续有人开始下田插秧了,不过元医生一点动静都没有。他今年做的秧,稻种播得太密了,长得有点细小,昨天他把秧田的薄膜掀掉了,等两天,等风把秧苗吹得粗壮一点,再开插不迟。
不过,今天是三弟家插秧的日子。中午吃完中饭,刚把碗放下,元医生对自己的妻子说:“三弟家今天在插秧,我去看一下。”
她妻子抬起头来,大声问道:“回来吃晚饭吗?”
“看情况。不要准备我的晚饭。”说着,元医生换好干活的旧衣服和旧鞋就走了。
三弟家的水田在土地庙往回走,大约两百米的地方,跟元医生家一样,也是两亩一分的水田,今天刚开始插秧。就在半小时之前,元医生看到他们吃完中饭,挑着农具,从自家门前经过。
元医生顺着平时散步常走的路,还没到土地庙的地方,远远就看到自己三弟家的水田里,有两三个人正弯着腰立在水田里。其中两个是自己三弟和他妻子,还有一个,根据身高体态,影影绰绰应该是三弟的妻姐夫刘湘。
刘湘也是本村人,他的妻子刚好和三弟的妻子是亲姐妹。和三弟一样,刘湘的个子也是矮矮的,为人也是忠厚老实,所以他们两个倒是气味相投,来往很多,农忙时常常互相帮忙。
大概是因为他们个子矮小,臂长有限的缘故。他们两姨夫,做事勤劳踏实,任劳任怨。养牛、耕田,种田、打药……,样样都是行家里手,唯独插秧例外。
元医生目测了一下,今天三弟家的田,确实插得不紧不慢。三个人,半天功夫,大约还只插了八九分,不到一亩田的样子。照这个速度,剩下的一亩一分的田,明天还要插一天。
不过元医生来了,结果就会不一样了。有了他的的加入,在原来插秧速度的基础上,可不仅仅是3加1等于4这样简单的事。
“二哥来了!”元医生刚好走到水田田埂和主路相连的路口,准备下坡往田埂上走。三弟仿佛心有感应,刚好抬头看见,连忙惊喜的喊道:“二哥来了。”
“嗯,来帮你插下田。”元医生回答。
“啊呀,要得,来得好,我还担心今天插不完。”他惊喜的喊道,“那今天插得完。”
“今天肯定插得完,这么多人。”元医生一边回应,一边脱鞋挽裤脚,准备下田。
三弟媳也刚好插完手上的一把秧,利用间隙直了一下腰,舒展了一下腰腿,也喜出望外地说道:“二哥来了,那今天肯定插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