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使者、李义府、太平公主……这些人,每个人都像一颗棋子,在这盘复杂的棋局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而他,狄仁杰,则是这场棋局的关键人物。
他必须尽快找出这背后的真相,才能在这场博弈中赢得最终的胜利。
这一切,都像一团迷雾,笼罩在他的心头,让他感到莫名的不安。
金銮殿上,晨曦透过雕梁画栋,洒下斑驳的光影。武则天端坐龙椅之上,威严的目光扫视群臣,缓缓开口道:“朕意已决,命薛怀义为帅,率军讨伐突厥。”话音刚落,原本肃穆的朝堂瞬间如同沸水一般炸开了锅,嗡嗡的议论声此起彼伏。
御史大夫崔融立刻站了出来,拱手说道:“陛下,薛怀义乃一介僧侣,不通兵法,如何能担此重任?臣恳请陛下收回成命!”他的声音掷地有声,带着明显的反对之意。
兵部尚书裴行俭也紧随其后,出列进谏道:“陛下,突厥骁勇善战,此次出征非同小可,薛怀义从未领兵打仗,此举实属冒险,还望陛下三思啊!”
“是啊,陛下,让薛怀义领兵,岂不是羊入虎口吗?”一位老臣颤巍巍地站出来,担忧地说道。
“薛怀义只会念经拜佛,让他领兵打仗,简直是儿戏!”另一位大臣也忍不住出言反对。
“陛下,此举万万不可啊!”一时间,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朝堂上几乎乱成一团。有人质疑薛怀义的能力,认为他根本不懂军事,让他领兵出征无异于自取灭亡。有人则认为武则天此举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排除异己,任人唯亲。更有甚者,将薛怀义与武则天之间的私情拿出来说事,暗讽薛怀义是靠裙带关系上位,窃居高位。
“陛下,薛怀义与您关系匪浅,此番任命,恐落人口实啊!”一位言官大胆进言,话语中暗藏机锋。
“臣附议!”
“臣也附议!”
越来越多的官员加入了反对的行列,他们的声音越来越大,几乎要将金銮殿的屋顶掀翻。
武则天端坐龙椅之上,脸色阴沉,一言不发。她听着群臣的议论,眼神中闪过一丝愠怒,但又很快被她掩饰下去。
“朕意已决,众卿不必多言!”武则天语气冰冷,每个字都像冰锥一样,砸在众臣的心头。她脸色阴沉,眼眸中闪烁着寒光,一股无形的压力笼罩着整个金銮殿,令人窒息。殿内鸦雀无声,落针可闻,众臣噤若寒蝉,不敢再发出任何异议。
武则天的威严,如同实质般压迫着他们,让他们几乎喘不过气来。她缓缓扫视群臣,目光锐利如刀,仿佛能洞穿人心。看到武则天如此坚决,原本还心存一丝侥幸的大臣们,也彻底放弃了劝谏的念头。他们明白,再继续争辩下去,只会招致龙颜震怒,得不偿失。他们低着头,沉默不语,不敢直视武则天的目光。
金銮殿上的气氛,凝重得仿佛要滴出水来。片刻之后,武则天缓缓站起身,拂袖而去。
“退朝!”尖锐的太监声响彻大殿,打破了压抑的寂静。众臣如蒙大赦,纷纷起身,鱼贯而出。狄仁杰却并未离开,他静静地站在原地,看着武则天离去的方向,眉头紧锁,陷入了沉思。他知道,武则天此举,必有深意。他必须弄清楚,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
等其他大臣都走得差不多了,狄仁杰才迈步走向武则天。武则天也似乎料到狄仁杰会留下,她并没有离开太远,而是停留在偏殿等候。“狄卿,你对朕任命薛怀义出征一事,有何看法?”武则天语气缓和了一些,看着狄仁杰问道。
狄仁杰深知武则天的心思缜密,她选择薛怀义,并非仅仅因为所谓的军事才能,更多的是因为他对她的绝对忠诚和服从。这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政治考量,或许与朝堂上的权力斗争有关,也或许与边境的稳定有关。他明白,武则天此举必然有其深意,只是目前还无法窥探全貌。
“陛下圣明,臣相信陛下自有安排。”狄仁杰不卑不亢地回答道,他既没有明确表示支持,也没有表示反对,而是选择了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他知道,此时此刻,任何明确的表态都可能引火烧身。
武则天深深地看了狄仁杰一眼,目光中似乎带着一丝探究,一丝赞赏,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警告。她没有再说什么,只是微微颔首,示意狄仁杰可以退下了。
狄仁杰躬身行礼,缓缓退出金銮殿。
走出大殿,他抬头望向天空,万里无云,阳光却显得格外刺眼,仿佛预示着某种不安的到来。他心中隐隐感到,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而这场风暴的中心,或许就是薛怀义的出征。
他转身朝着相反的方向走去,脚步坚定而沉稳。他要去查清楚,李义府和突厥使者究竟在密谋些什么,这或许是解开谜团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