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落叶打着旋,慢慢飘忽,又被带向远方。
峰峦叠嶂,一座古刹掩隐在密林中。
晨曦里,茅草覆顶的山门被打开,白发飘飘、精神矍铄的住持黄方士从里面走出,下了几级台阶,停下了脚步。
他的身后有几个年轻的方士跟随了出来。
黄方士把目光投向周边的山峦。
断崖、峰石、丹霞。这里就是号称“西来第一峰”的崆峒山,东望长安,西接陇山,南依关山,北峙萧关,泾河与胭脂河南北环抱,交汇于望驾山前。这里也有“中华道教第一山”之美誉,相传元始天尊的真传弟子广成子在此山中的石室内隐居修炼,后来轩辕黄帝曾至此问道。轩辕潜心学习,在领悟了最高的“至道”后,经过二十八年的努力,使天下实现了大治,创造了中华历史上一代道治的辉煌时期,树立了不朽的丰碑,千古流传。
作为崆峒山的住持,黄方士的道行自然高超,经常被朝廷召唤,为国事出谋划策,奉献一份智慧和力量。
在中国古代,无论朝廷还是权贵乃至普通百姓,都信奉“巫术”,就是通过一定的仪式表演,利用和操作某种超人的力量来影响人类生活或自然界的事件,达到或满足一定的目的。据说巫术来自于舜帝部落,最初是舜帝儿子做酋长的巫咸国掌握了卤土制盐技术,外人把制盐的工序以为是在“变术”,加上巫咸人在制盐的过程中举行各种祭祀活动,这一用土变盐的过程被人们称之为“巫国的变术”,口传为“巫术”。在古代巫术相当发达,被广泛应用在社会方方面面,在夏商周时期,巫师更是代替了史官一职。因为史册的记载需要精通占卜、祭祀、天文、历法等,而巫师只要具备了这些专业知识,就成了不二的人选。着名的三易——《连山易》、《归藏易》、《周易》就是由巫术发展的结晶。
西汉时期就有大批的巫师、方士为朝廷服务,常住的专业人士就达一百多人,像崆峒山黄方士这样不定期被征召到长安的不计其数。
此时,站在瑟瑟晨风里的黄方士望着眼前的秋色不由感慨:“到底是中秋了,天凉了。看这满山的树叶红了、黄了,沉醉了。”接着他的眼里又多了一缕忧虑,“看这秋色渐浓,北方怕又不宁了。”
一个徒弟在诅咒:“都是该死的胡人搅得天下不宁,特别是一到秋天,粮食归仓了,他们就来抢劫。”
黄方士不禁又叹息了一声:唉——
有一片秋叶停留在黄方士的肩上,被身边的徒弟伸手取下:“主持此次应朝廷召唤前往长安,几时回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