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理医书的同时,杨英豪也关注着药材方面的问题。他发现不少药材由于种植方法落后,产量不高,且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药效。于是,他亲自前往各地的药田考察,林婉清听闻后,也主动请求一同前往,想要多学些知识,日后也好帮着父亲治病救人。
一路上,两人并肩而行,看着沿途的风景,谈论着药材之事。林婉清好奇地问杨英豪:“殿下,您怎会知晓这么多关于药材种植的新奇法子呀,小女子真是闻所未闻呢。”
杨英豪笑着看向她,回道:“姑娘,这世间学问无穷无尽,本王不过是多读了些杂书,又结合实际多琢磨了些罢了,若这些法子真能让药材产量和质量变好,那受益的可是万千百姓呀。”
林婉清听着,眼中满是崇拜之色,点头说道:“殿下心怀天下,处处为百姓着想,着实令人敬佩。”
杨英豪被她夸得有些不好意思,两人的笑声回荡在这乡间小道上,仿佛这忙碌的医道革新之事都染上了几分别样的温馨。
对于人参这等名贵药材,杨英豪建议采用仿野生的种植方式,模拟其原生环境,让人参能更好地生长,提升品质;对于一些普通药材,则推广科学的间作、轮作种植模式,既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又能保证药材的产量。同时,他还规范了药材炮制的流程,设立了专门的监督人员,确保药铺里售卖的药材都是经过严格炮制、药效可靠的。
而在病症诊断上,杨英豪深知仅凭传统的望、闻、问、切有一定的局限性。他想起了现代医学里的一些简易诊断工具,便召集能工巧匠,尝试打造类似听诊器的简易器械。虽然这个时代的工艺水平有限,打造出来的器械远比不上现代那般精密,但经过反复试验和改进,总算制造出了一种能辅助医者倾听患者体内声响的工具,在诊断心肺等方面的病症时,能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让诊断更为准确。
林婉清在一旁看着杨英豪为这些事尽心尽力,心中的感情愈发深厚,她也会在闲暇时帮着杨英豪整理记录相关的资料,成了杨英豪在医道革新之路上的得力帮手。
然而,医道革新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一些传统的医家,习惯了遵循旧法,对这些新的理念和做法颇为抵触,觉得这是离经叛道之举。他们在私下里指责杨英豪不懂医道,胡乱折腾,甚至联合起来抵制《大明医鉴》的推广以及那些新的诊断方法和药材种植炮制规范。
杨英豪听闻这些情况后,并没有生气,而是再次邀请这些医家前来,举办了一场医学辩论会。会上,杨英豪诚恳地说道:“诸位前辈,本王深知你们一心守护医道正统,可时代在发展,若咱们固步自封,那医道又怎能进步,百姓的病痛又如何能更好地祛除呢?这《大明医鉴》也好,新的方法也罢,皆是经过诸多实践验证,能切实帮助医者更好地治病救人的呀。”
杨英豪又列举了许多实际的病例,对比使用新方法前后的治疗效果,那些原本抵触的医家们听着听着,也渐渐陷入了沉思,心中的成见开始松动。
林婉清在一旁看着杨英豪应对这些难题时的从容与睿智,忍不住轻声说道:“殿下,您真厉害,小女子相信,医道革新一定会成功的。”杨英豪转头看向她,两人目光交汇,那一刻,仿佛周围的一切都变得不重要了,一种别样的情愫在两人心间流淌。
随着医道革新的举措逐渐推行开来,大明各地的医疗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升。以往一些难以治愈的病症,如今有了更多治愈的可能;疫病来袭时,凭借着更科学的防治手段,受灾的范围和百姓的伤亡数量也大大减少。
百姓们对这位心系他们健康的钰王殿下感恩戴德,各地都流传着钰王殿下推动医道革新、妙手回春的故事。而杨英豪看着这一切,心中满是欣慰,可他也明白,医道的发展永无止境,还有更多的难题等待着去攻克,更多的未知需要去探索。
他又开始谋划着培养更多专业的医者,在各地设立更多的医馆,让医疗资源能覆盖到更偏远的地区,让大明的每一个子民都能享受到医道革新带来的福祉,继续在改变朱祁钰命运、铸就大明辉煌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而与林婉清之间的感情,也如同那悄悄萌芽的种子,在这大明的时光里,慢慢生长,让他的生活除了家国大事,又多了一份属于个人的温暖与牵挂,也让他更有动力去书写属于自己和这个时代的精彩篇章,让大明在这历史的长河中,因万民的安康以及这段美好的感情而绽放出更为耀眼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