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英豪在会上说道:“如今我大明的科举虽能选拔人才,可也存在诸多弊端,比如太过注重诗词文章,而忽视了经世致用之学。本王觉得,应当在书院的教学中增添诸如农学、工学、算学等实用学问,让学子们不仅能吟诗作对,更能实实在在地为百姓、为国家做些事情。”
大儒们听了,有的点头赞同,有的却面露难色,觉得此举有违祖宗之法。杨英豪见状,耐心地解释道:“诸位先生,时代在发展,我大明面临的问题也日益繁杂,若学子们所学皆为空谈,那如何能应对这天下大事呢?况且,增添这些学问,并非是要摒弃传统的儒学经典,而是让学子们博采众长啊。”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终众人达成了共识,决定先在京城的几所知名书院进行试点,开设实用学问的课程,看看效果如何。
杨英豪还亲自前往书院,给学子们讲学,讲述自己对学问与治国理政的见解,学子们听了,都觉得耳目一新,对这位年轻的王爷钦佩不已。
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利工程陆续完工,当年各地的庄稼便迎来了大丰收,百姓们的生活逐渐富足起来。而书院的改革也初见成效,不少学子开始钻研实用之学,提出了一些颇有见地的治国方略。
朝堂之上,大臣们对杨英豪也是赞誉有加,朱瞻基看着儿子的一番作为,心中满是骄傲,越发觉得把诸多事务交给杨英豪去办,是极为正确的选择。
可就在这时,边境却传来了急报,北方的游牧部落见大明内部在整顿吏治、发展民生,以为有机可乘,便时常侵扰边境,烧杀抢掠,边境的百姓苦不堪言,守边的将士们也压力倍增。
杨英豪得知此事后,立刻进宫请命,“父皇,儿臣愿前往边境,击退那些蛮夷,保我大明边境安宁,让百姓能安居乐业。”
朱瞻基有些犹豫,毕竟杨英豪如今在朝堂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看着儿子那坚定的眼神,又想到他的能力,最终还是点头同意了,“钰儿,此去边境危险重重,你定要小心谨慎,朕会派精兵良将随你一同前去,务必平安归来。”
杨英豪领了旨意,回府后便开始准备出征事宜。他挑选了自己的心腹将领,又调集了充足的粮草物资,同时还研究起了北方游牧部落的作战习性,制定相应的作战策略。
数日后,杨英豪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朝着边境进发。一路上,他鼓舞士气,与将士们同甘共苦,将士们见王爷如此亲民,都纷纷表示愿效死力,一定要将那些侵扰边境的敌人打得落花流水。
到了边境,杨英豪先是视察了各处关隘和营地,了解当前的军情。他发现,之前因为朝堂贪腐,边境的军备物资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一些兵器陈旧、盔甲破损等。
杨英豪立刻下令,让随军的工匠抓紧时间修缮兵器、打造新的盔甲,同时加强士兵的训练,提升战斗力。一切准备就绪后,他便准备与那游牧部落来一场正面对决,要让他们知道,如今的大明,可不是能随意欺辱的,而朱祁钰,也不再是历史上那个命运悲惨的人物,他要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勇气,守护大明的每一寸山河,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战绩,为这大明的锦绣江山再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紧张的备战氛围中,杨英豪站在边境的城墙上,望着远方的草原,眼神中满是坚毅,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而这场边境之战,也即将拉开帷幕,成为改变大明边境局势以及杨英豪自身命运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