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从书案上拿起一册书,道:“老夫今日外出访友,得赠书一册,其中有字颇为生僻,你们且认认。子由,你先来。”
“是。”
苏辙上前接过书册,再三辨认后摇摇头,道:“并不识。”
苏轼信心满满地上前一步,“我来。”
苏洵意味深长地盯着苏轼,淡淡道:“好,子瞻读来听听。”
苏轼接过书细细看着,又低头努力思索,明明是寒冬腊月,他的额头眼见地溢出一层细汗珠。
“这……这……”他的小眉头越发皱得紧,迟迟没有回答。
苏洵并不催促,只是静静看着他,倒是苏轼撑不住了。
“父亲,我……我亦不识此字……”苏轼涨红了脸,诺诺说道。
苏洵听罢,故作轻松的表情顿时变得严肃,正色道:“此小小一册书中的字尚且不能认全,你何来‘读尽人间书’‘识遍天下字’之说?又如何称得上‘学富五车’?”
“父亲,孩儿知错了。”苏轼面红耳赤,“啪”得一声跪倒在地,苏辙和骆如念也不由自主跟着跪了下来。
苏洵并未回应,长长叹着气走到窗边,边遥望天空边问:“子瞻子由,可知为父缘何以‘轼’‘辙’为你们取名吗?”
“请父亲明示。”两兄弟双双拱手道。
“为父游学多年,深感行远路定要借助车马之力,车舆之用处大矣。车辙之妙,在于虽无长途跋涉之功劳,亦无车损马死之灾难——无福亦无祸,怡然自处。子由,你名‘辙’便是取其深意,为父盼你谨言慎行,保全自我,远离祸端。”
“孩儿谨听父亲教诲。”苏辙拱手大声回答。
“子瞻,车舆之中,轮、辐、盖、轸种种木料皆有所用,唯有‘轼’看似装饰,又不可或缺。你聪敏过人然欠缺机心,耿直坦诚且不知掩饰,为父忧你性格外露滋生事端,故为你取名‘轼’,提醒你隐藏心意,沉静内敛远避是非。”
苏洵说完,屋内一片静默,苏轼并未立即答允。
众人惊讶地把目光投向苏轼,苏轼神情庄重,朗声道:
“父亲曾道:‘用心于正,一振而群纲举;用心于诈,百补而千穴败。’若用心公正可得众人呼应而成事,行事欺诈则漏洞百出而败事。我们既然处事公正,又何须多加矫饰呢?”
苏洵又是一声长叹,轻抬右手示意三人起身,走过去把手放在苏轼的肩膀上,肃色道:“人心叵测,世事难料,备战不虞乃国之常道,为人处世亦是如此。你心思纯良不知险恶,凡事当多思多虑,谨慎低调才是稳妥。”
苏轼不再反驳,低头拱手道:“是。”
正在这时,苏安在门口禀告。
“主人,庖屋通传可用晚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