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科举制度》(正心书院注解)
《大夏律》(凌江府印,百姓常用律法简化版)
《本命元灵规范路径图谱》
钟禾按顺序逐个翻读,当快速翻完《白话文推广读本》,就知道第一题漏了个非常重要的得分点。
白话文推广竟然是凌江学子联名首倡。
苏淮州乡试,考试地点就在这凌江城内,于情于理也得夸夸凌江学子,赞赞苏淮州衙和凌江府衙啊。
此刻,苏淮贡院内……
主考官和其他考官都已看完钟禾的试卷。
大夏乡试,并不糊名。
“各位怎么看?”主考官端着茶盏问道。
“第一题,结构倒也完整,内容尚可,只是未言明凌江学子于白话文推广发挥之作用,此题评分,中等至中上之间。”
“第二题,中规中矩,未展开提出后续利用发展之策,中等至中上之间。”
前两位考官评价之后,第三位考官,也就是顶着戒尺虚影的那位摇摇头,说道:“第三题,言之无物,虽处处提学子,然句句无学子,此文若换作耕夫,岂不亦可用也,中下罢了。”
大夏秋闱乡试,一共三场,每场单独评分,最终再形成总评分,确定入榜名单。
评分共五等:上等、中上、中等、中下、下等。
前两场考试,评为下等的考生不得进入下一场考试。
主考官听完三位考官的点评,点了点头,“各位评价实为中肯,此子此场,按理可定为中等至中上。”
到底是中等还是中上,就是考官的自由裁量空间了。
这自由裁量权对学子影响极大,同乡、同姓、同一书院,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考官的判断。
主考官没有立刻发表意见,而是看向一旁站立的衙役,“此子是哪里人士,以何身份报考,秀才还是监生?”
衙役连忙拿出名册,“玉字号考生,钟禾,年十七,凌江府人士,无功名,非监生,未融合本命元灵,去年其父战死北疆,赐恩云尉。”
听到恩云尉三个字,几位考官对视交换眼神。
“第一个交卷的竟然是恩云尉?”
“这答案若是三天写出,不过尔尔,但恩云尉半天写出来的话,确有可取之处。”
“圣上和太子殿下不拘一格降人才,恩云尉参加科考,果然还是能为我大夏挖掘人才的。”
有人夸,就有人踩。
“武夫之后,果真性子急躁,半天就交卷,又不是夺先登之功。”
“内容思虑不全,用语不甚规整,此子简析平平。”
很明显,有些考官对恩云尉参加科考之事很不满。
有些却比较支持这个政策。
政见不合。
或者说,站队不一样。
此刻将钟禾的卷子当成了争辩的媒介。
顶着戒尺虚影的考官看向主考官,“除第三题外,其他两题内容尚可,虽部分用语稍显奇怪,但也有可取之处。一是完题速度较快,可见思维敏捷;二是内容务实,有经世之潜力;三是其用语问题,许是在尝试部分古义词句白话之表达。”
这便是想把钟禾的评分往上抬一抬,抬到中上的等次。
主考官沉默不语,慢悠悠喝完一盏茶,才最终拍板,“仅过半天,便已完题交卷,年轻人,还是稍显急躁了一些,心性仍需磨砺,就定为中等吧。”
有的考官还想争取一下,但主考官已经起身,到考场巡视。
交卷这么早,到底是思维敏捷,还是稍显急躁?
有的考官脸上露出无奈。
于是乎,钟禾裸考乡试第一场,便被评为了“中等”。
或者说,是被权衡成了“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