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炮声寓意着驱走旧岁的晦气和邪祟,用那响亮而热烈的声音迎接新年的到来,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待,希望新的一年能够风调雨顺、平安幸福,也为这原本就喜庆的节日氛围增添了更加浓郁的欢乐气息。
在这鞭炮声此起彼伏、噼噼啪啪的喧闹声中,科伟翻了个身,又慢慢地睡去了。
等到第二天凌晨 5点来钟,天还没亮,外面还是一片漆黑,科伟就听到父母在厨房里忙碌的声音。
没过多久,父母就把热气腾腾的早饭做好了,然后来到科伟和科娟的房间,轻声叫他们起床。
科伟揉了揉惺忪的睡眼,打了个哈欠,坐起身来。
因为一大早还没做什么活,也没怎么活动,所以他根本就不觉得饿。
这时,母亲赵梅走进房间,把科伟和科娟早就准备好的新衣服拿了出来,放在他们的床边,笑着让他们两个人赶紧穿上,准备去拜年。
穿戴整齐后,母亲赵梅就带着科伟,去找他们本家的那些女眷们一起,去给科村的那些年龄大的长辈们拜年。而科伟的父亲则去找他们本家的男人们一起,去给村里的长辈们拜年。
当他们来到长辈家的时候,那些和蔼可亲的年老长辈们都会热情地迎接他们,并且早已准备好了很多的瓜子、糖,还有核桃之类的零食。
科伟跟在母亲身后,一一向长辈们拜年,每到一家,长辈们都会笑着把各种零食往他的口袋里塞,不一会儿,科伟的口袋就被装得满满的,甚至都有些装不下了。
在他们豫城科村,这拜年的方式,其实是比较传统和庄重的,就是磕头。这在当地被视为一种比较重的礼节,表达了晚辈对长辈深深的敬意和祝福。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后世的科伟发现,人们对于拜年的方式和重视程度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刚开始的时候,大家还都遵循着传统,晚辈会给长辈磕头拜年,但慢慢地,这种磕头的方式越来越少了,很多年轻人到年龄大的人家去拜年时,只是简单地在那里站一站,问声好,就相当于拜年了。
再到后来,随着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甚至连上门拜年都变得少了,更多的是通过电话发个短信,或者在微信上发一些祝福的话,就当作是拜年了。
那么,为什么要拜年呢?这一习俗其实由来已久。
传说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头顶长着一只独角,嘴巴大得像血盆一样,模样十分可怕,人们把它叫做“年”。
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就会从山林中窜出来,到处掠食噬人,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恐惧和灾难。
为了躲避“年”的伤害,人们只好准备一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紧闭大门,躲在家里,提心吊胆地熬过这一夜。
直到初一早晨,“年”吃饱喝足后扬长而去,人们才敢开门相见,此时大家都会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吃掉,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拜年习俗的雏形。
从古代社会的角度来看,拜年与古代的祭祀活动也有着密切的关联。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怀着虔诚的心情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祖先和神灵保佑家人平安、庄稼风调雨顺等诸多福泽。
而在祭祀活动结束之后,人们往往会相互拜访,分享节日的喜悦和对新一年的期望,这种相互拜访的行为经过长期的演变,逐渐形成了后来的拜年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