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着碗,凝视灰白色的猫肉,陈舟不禁领悟到了色香味中“色”的重要性。
即使气味并不难闻,光是看着这白森森仿佛水煮鸡胸肉的颜色,食欲也能下降一多半。
试着尝了一口。
味道很寡淡,口感很奇特。
可能是炖得久了,猫肉的纤维显得异常细腻,其中既没有酸味,也没有臭味,但也不香,带有些许腥气。
盐分似乎并没有完全渗透进肉内,只在表层有淡淡的咸味,越咀嚼越觉得难以下咽,只能生吞下去,和常吃的猪牛羊完全没法比。
如果在现代,这样的白煮肉陈舟吃两口就会毫不犹豫地给商家一个差评。
但在这里,哪怕再不满意,他也吃掉了所有肉,甚至还喝了两碗汤。
已经很久没有摄入优质蛋白质了,陈舟很清楚身体在渴望什么。
剥皮烧火烹煮,这顿饭前前后后吃了好几个小时,
收拾好厨具,看着晴朗的天空,陈舟不想继续待在营地中休息。
于是招呼来福,背起火绳枪,拿出十字弩,准备出去逛逛,寻找一个合适的位置建造庇护所。
缩在帐篷里躲雨时,他早对庇护所的位置有了大致的构想。
首先,庇护所必须位于高处,就算不在山峰,也要在山腰。
高处视野开阔,便于登高远眺,第一时间掌握岛屿周围海面的异常情况,无论是土著还是往来商船,都得看得到。
尤其是土著,他们对其余人种的态度是赶尽杀绝,毫无怜悯之心。
住在地势低处的密林中确实隐蔽,但树木既是自己的屏障也是土著的保护伞,一旦被他们发现庇护所位置,神不知鬼不觉地摸过来,极有可能被生吞活剥。
与被动防守相比,陈舟更愿意将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
高处空旷,没有遮挡子弹的障碍物。
只要提前上好铅弹,数百米光秃秃的坡地就是土著的死亡之路,即使三十名土著一齐冲上来,陈舟也有自信在他们跑到脸上之前击溃他们的士气。
但高处并不意味着要将庇护所暴露在敌人视线内。
考虑到做饭产生的炊烟和人类生火建造留下的痕迹,陈舟打算将庇护所的主体安置在山背面,同时在山脚林中建造一个烧炭窑,用以生产烟气小的木炭。
那样土著就无法从海上直接观察到庇护所,通过在山上建设的防御设施,借助望远镜,他却能远远地观察两侧沙滩,以寻找时机捕捉或主动攻击土著。
至于庇护所的类型,陈舟觉得最好的选择必然是砖房。
然而他现在距离开窑烧砖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因此只能现实点。
同样面临抗震问题的情况下,从建造时长,防水性,隐蔽性等角度考虑,最适合他的还是挖山洞。
木屋防水性强,隐蔽性差,建造过程长,尤其是大型木屋,光砍树搬运木材就要消耗一整年;
地洞挖掘快,隐蔽性强,防水性差,遇到雨季很容易变游泳池,只有山洞简单粗暴。
不过眼下还有个问题——他没有镐头,也没有铁锹和搬运砂石的运输工具。
熔炉八字还没一撇,指望它是不可能了,陈舟只能参照鲁滨逊的解决方案,准备找到那种叫“巴西铁树”的树木,然后截断一棵,慢慢雕凿几把镐头和铁锹出来。
在现代生活时,陈舟倒是听说过铁木筷子,铁木菜板,铁树开花,但从来没见过铁树长什么样。
而且鲁滨逊漂流记中提到的这种“巴西铁树”也未必就是他认知中的铁树。
茫茫林海,想找到特定的树木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怪也只能怪笛福,没有在书中详细描述“巴西铁树”的主要特征和详细位置。
陈舟只希望自己的运气够好,瞎猫撞上死耗子,找到巴西铁树,不然他就得花费更多力气造木屋了。
为了确保“寻树之旅”不出纰漏,陈舟还特意带上了两把短斧当“试木器”。
根据书中描述,铁树的枝干上长有一些木瘤,木质坚硬,沉重无比,砍豁斧子才能砍下一小块。
如果想快点找到它,最好的办法就是见到一种树就砍一斧子,直到遇到砍不动的树为止。
鲁滨逊暂居的地方距离这片坡地不远,往岛内走或是往山上走处处都是森林,树木无数。
陈舟估计鲁滨逊寻找木材走不了多远,应该也是撞大运一般很快就发现了铁树。
哪怕他的运气不如鲁滨逊,多花几天时间,总也能找到的。
怀揣着对未来庇护所的美好幻想,带着沉重的武器装备,陈舟一头扎进了幽深的原始森林中。
正午时分,阳光明媚。
这片古老的森林里却黑乎乎地,仿佛黄昏。
层层叠叠的树叶遮住了光线,山上山下,遍布树林,从参天巨树到低矮灌木,从粗藤到茑萝,浓浅各异姿态万千的植物看得陈舟眼花缭乱。
不知是哪种鸟儿在半空发出悦耳的啼鸣;翠绿鹦鹉警惕地站在枝头,疑惑地歪着脑袋打量陌生来客。
啄木鸟紧贴在树干上,像打桩机一样将长嘴探进了树木的伤口中,疯狂抽搐着;形似松鼠的动物在高空中来回飞跃,身披保护色的昆虫缓慢地爬行,蛰伏在绿叶繁花之间。
每一步都能发现不同的植物,每一眼都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穿行数百米,还未找到铁树,陈舟先发现了一株长有黄色果实的小树,他好奇地摘下了一颗果子,剥开了紧实的外皮闻了闻。
一股浓烈的柑橘特有的酸气扑面而来。
看了看果实两端尖中间圆的形状,陈舟觉得这应该是一棵野生柠檬树。
出于对小命的珍视,他并没有贸然品尝这疑似柠檬的水果,而是摘下了更多果实放在了衣兜中,准备培养好试毒鼠确定无毒后再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