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这个高逊志,比历史的高逊志提前了整整一年入仕,洪武元年便入了翰林。
原史的高逊志是洪武二年才以秀才身份应荐入仕,洪武三年参与了《元史》续编。
而且高逊志的真正主场是在建文帝时期,虽然靖难之役后也落得一个流离颠沛,饿死山中的结局。但是朱棣都想抓他,其才不言而喻。
待所有人介绍完以后,宋慎单独留下高逊志,其余人去取前朝典籍素材准备材料。
“早闻高先生为一方教书山长,年纪轻轻,便桃李享誉,故独留高先生,有您来刑部协助修典,真是太好了。”
高逊志也不知道自己的名气这么大,不过宋慎恭维话倒是听的耳顺,高逊志笑道:
“宋大人若是再言年纪轻轻,高某人可就生气了。你尚且比我小十岁,却已经成为社稷添砖加瓦的一员,高某人实在羡慕,真是江山代有人才出啊。”
“我宋子畏能力浅薄,岂敢居高位,高先生莫非未曾听闻外界传谣?说我是酷吏奸逆。”
“外界说什么,高某耳背,并未听全,但是当今陛下英明神武,重用子畏,说明子畏有能力有才干,子畏岂能因为外界非议而妄自菲薄呢?”
“高先生真度量也。”
宋慎叹言。
“你我虽然相差十岁,但是仍可以平辈表字互称,总叫先生,高某听的也不习惯,咱们还要一起共事一段时间,见面说话不用太客套。”
“那小子便斗胆称先生一声“士敏”吧。”
“好,子畏!”
两人抚掌大笑,仿佛两个人就是相处多年的朋友。
“士敏,你观我朝政局,有何看法?”
宋慎聊到此事,多问了几句。
“无非就是两党相争,必有一死一伤。”
高逊志毫不避讳。
“哈哈哈,不管是那李善长,还是那刘伯温,都不入我高某人法眼。”
“依高某看,那刘基,虽有大智慧,但无心争锋,这就已经先输一阵,日后迟早要被李善长那小子祸祸死;而那李善长虽然势大,但锋芒太露,迟早要触陛下底线,日后也是个身死异处的命。”
宋慎面无表情,但是心里早已惊涛骇浪。
乖乖,这高逊志眼光真是独到啊,未来的事情都能被他猜个七七八八。
可惜高逊志一生被重用机会不多,建文帝刚有心用他,朱棣就打到了南京,高逊志开启逃亡之路。
如此大才,绝对是章溢,朱升同级的水平。
“高某谁的规矩都不愿意听,高某可不希望日后自缚手脚,现在不属于任何一个派系,日后才可继续向上,子畏既属同一职僚,大可放心高某为人。”
不愧是被表“四足贤才”的高逊志,对于目前的政局,看的很是透彻,同样贯彻一点:静待其时。
“我宋子畏能结识士敏,才是人生之幸!”
两人办公,整理旧典,事半功倍。
朱元璋告谕宋慎:“法律应当贵在简洁恰当,使人容易明白,我们制定的不是读书人看懂的律法,我们制定的是天下人都能看懂的律法。”
按照高逊志的想法,宋慎分篇目为十一大篇。
分别为卫禁、职制、擅兴、贼盗、斗讼、捕亡、断狱、名例、户婚、厩库、诈伪和杂律。
其中采撷《唐律》,进行补遗有一百二十三条。
这是《大明律》的地基。
地基一定要打好,之后才好建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