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行看到了源源不断的人口,他大声喊道,“我立刻安排,让所有回港的船只带上铁桶,煤和烧窑工匠出发。”
乞力喊住他,说道,“我和你同去,营地要派军队保护,人饿疯了,什么都干的出来。”
两人飞身上马,绝尘而去!身后是马蹄扬起的干燥烟尘,弥漫了众人的双目。
三天后,里海北岸的两个大型贸易据点开始点火,每个据点都有六百个铁炉。
崔力带着工匠仔细制作封口的铁盖,熬煮时用泥巴封口,接水的陶罐用的是细口陶罐,上面还盖了木板,防止水分蒸发。这一天,六百铁炉在日夜不停的熬煮海水,一百公斤的海水,能够提供将近七十公斤的淡水,一天就可以储存168吨淡水。可陶罐不足,他们不得不在一边挖出大坑,用两批陶罐接水,然后倒入坑里,一夜就形成了一个小水塘。
轻骑兵分散冲进干燥的荒漠,通知他们遇见的所有部落,他们冲进有人的部落就会大喊,“去不奴部贸易站,加入不奴部,那里有水,可以活命!”
先是,三三两两的人来了,他们盖下手印,领取装满清水的陶罐和一包粮食。
然后,是更多的人,他们都是小部落的族民。小部落根本就抢不到大河边的位置,他们驱赶着瘦弱的牲畜向着大海边迁移。
人越来越多,牲畜也越来越多,袁华站在营地里,无比焦虑。
他知道,水的问题可以解决,可草呢?牲畜不能只喝水,它们要吃草才能活下去,没有这些牲畜,再多的人也无用。
这时,乌孙部的可彦正好过来,商量采购铁箭矢的问题,他站在船上也看到了阿兰草原的灾难和海边无数的灾民。
可彦跳下摆渡的小船,淌水走来,大声喊道,“乌孙部可以帮忙!乌孙人愿意帮忙!”
四天后,乌孙人在里海东岸收割的牧草,用大船运来,码头上全是加入不奴部的阿兰人,他们在大声呼喊,“不奴和乌孙,亲如兄弟,永世友好!”
袁华也不让乌孙人民白干,他特批了十万铁箭头,让不奴山谷的工匠用模具日夜不停的制造,再用海船送到东岸。
临别时,可彦对袁华说,“贵霜人应该在十月进攻,他们想等我们的粮食成熟和牛羊肥美时,来收割我们!”
袁华说道,“可彦,只要你们一句话,不奴部就会渡海而来!”
两只手,在里海的湿热海风中,紧紧的握住,如同两个部族紧紧相连的命运。
临走时,可彦对着海边不断挥手的袁华,大声喊道,“我和解忧部商量好了,下一次送牧草的时候,会派出五百儿郎来不奴部学习汉字!”
是的,乌孙没有文字,可彦部渴求文明,他们已经决定学习汉字和汉语。他们已经决定,用汉字来记录自己族群的历史,他们要把自己的历史用汉字刻在石头上,万古长存。
随着海船远去,袁华已经不可见,但数千煤火熬制海水的烟尘,将天空的云朵染了颜色,可彦听到身后的族人在轻声议论,“不奴族居然能够挑战天神,简直不可思议!”
可彦转身说道,“不仅仅是不奴部,我们,我们可彦和解忧也和不奴部站在一起!”
他举头望天,仰天长啸,大声喊道,“若神明有眼,请你睁开双目,给这片大地上的生灵留一条活路!”
阿兰的大部族也知道了消息,他们却毫不为意,很多首领只是淡淡的说道,“这是神的旨意,不奴只是徒劳!”
而这一刻,袁华站在高地上,命令驾起更多的陶器和煤火,他指着干旱的大地,大声喊道,“把多余的水,还给草地,天上没有雨水,我们就从大海里取”
然后,他再次大喊,“凡不奴浇灌之地,皆为我土,谁要来抢,就献上生命!”
骑兵在沿海的帐篷里奔行,把袁华的话传向四方,十万不奴部民众走出帐篷,从火堆边站起,放下怀里的羊羔,放下手里的牧鞭,放下赶车的马鞭,放下肩头的树木,在大海边齐齐高声大喊,“凡不奴浇灌之地,皆为我土,谁要来抢,就献上生命!”
九月底,当第一滴雨水落下时,不奴部已经成为阿兰草原上最大的部族,拥有十三万族人,三个营地,分布在里海的西岸,北岸和东北岸。
他们开始建造城市,用割来的牧草喂养牛羊,从大海里捕鱼填饱肚子,虽然很多人都吃不饱,可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汉字姓氏“不奴”。
他们还在默默的劳作,可生命绝望时的互助,让他们的生命和情感紧密相连,从此永不分离!
九月三十日,大雨。
坐在茅草棚内,刘玉作为女史官,在接过一个战士的统计数据后,用炭笔在羊皮上写下,“今日,不奴部有民十三万三千七百零九人!民饥,日日劳作,心手相连,此后必为强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