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屋的门被“砰”的推开,一个中年妇人,先是,扶着门向这边看来。然后,她也不管风雪,就提着破烂的裙子,一路奔跑,凑近认真看着袁华的脸庞,她的泪水在不停的流。
母亲罗氏,今年三十有五,可看上去已经有些老了。她就这么站在风雪里,隔着低矮的木门,伸手抚摸着袁华的脸庞,流着泪说:“娃,是你吗?”
她的手冰凉,可袁华的泪,滚烫。两人就这么流着泪,站在风雪之中。
这一刻,袁华其实是喜悦的,他找到她们了。可不知为何?看到这妇人,泪水仿佛自己在奔涌,这可能是这具身体的感情。
崔力笑着说:“进屋,咱进屋说,外面冻!”
妇人和女孩打开矮门,牵着袁华的手就进了她们的破瓦房。
推开门,这房子很小,一半还堆了粮食,一张大席,一床被,一张瘸了腿的矮桌子,一个陶炉,几个破碗。
袁华没来由的悲伤,他回来晚了。
看见妹妹袁怡穿的单薄,他默默的脱下羊皮披风,披在妹妹的肩头。
崔叔也解下披风,交给袁华,他又给母亲披上。
然后,什么也没说,就在这间小破屋里,双膝跪在冰冷的席上,给母亲磕了三个头。
罗氏跪下,抱着自己的儿子号啕大哭,妹妹也跪着一边哭泣。
崔叔也在一边抹泪,一边说着:“这是高兴事,不哭啊!咱不哭啊”
袁华抱着母亲起身,又扶起妹子,说道:“我回来了,日子会好起来的。”
罗氏一直拉着儿子的手,生怕松手,这场梦就会醒。
崔力则问小妹,“娃,带我去买些吃食,中午我们做饭,吃一顿好的!”
母亲点头,小妹带着崔力去了旁边村里的大户人家。
母子交谈,袁华才知道母亲带着妹妹在龟兹等了他三年,后来渐渐没了希望,又不想再呆在那个伤心的地方。
于是,求人,她们跟着汉人的商队,远行七千里回到了渭城。
这里是母亲的故乡,只是她的父母已经不在,这房子还是老乡给帮忙建的。
村里也还算照顾,给了她们十亩荒地,没有男人做劳动力,她们娘俩耕种十亩地,村里有小伙会过来帮忙,但日子过得清苦。
袁怡今年12岁,本来等明年,小妹十三就要找人家嫁了,可没想到居然还能看到儿子回来。
罗氏的泪,一直在流,止不住的流。
袁华抓着母亲瘦弱的手,说道:“儿子被敲过头,有很多事都不记得,以后我会照顾你们,跟着儿子吧!”
罗氏连忙看他的头,真的在他的脑袋后面,发现了一个伤口,她抱着袁华的头,不停的说:“儿啊!娘不该让你从军啊!娘不该啊!”
袁华却笑着说:“一切都过去了,娘儿子现在过得不错,跟我走吧!”
中午,崔力扛回来半扇猪肉,一袋子面,四人就挤在小屋里做了一顿饭,看着妹妹狼吞虎咽,袁华知道她饿坏了。
袁华摸着妹妹的小脑袋,轻声说:“慢慢吃,不急!”
妹子笑着点头,可吃东西并不慢。
午后时分,阳光柔和地洒在大雪地上,仿佛给整个村庄披上了一层金色,袁华跟着母亲来到一间大房子前。袁华见到了村里的里正,他跪下给里正磕头,感谢他们在母亲最困难的时候,收留了她们。
他拿出一枚金币,交到里正手里,说道:“给乡亲们买些吃食”。
里正笑着说:“娃,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啊!”
然后,袁华也办了手续,落户在这个小村,至此袁华就是大汉渭城人。
再问过里正,给出三枚金币,两枚用来修建一所像样的房子,一枚用来应付往后的税金,他说道:“我带着母亲和妹妹离开一段时间,这房子和田地就先交由乡里打理,谁耕种田地,收获就是谁的,可好?”
里正和一群乡民都大喜,这三枚金币也是这农闲时不错的收入,连忙抱拳道:“交给我们来办,尽可放心!”
傍晚时分,袁华带着母亲和妹妹回到客栈,五个人在客栈住下。
二月四日这一天,阳光被厚厚的云层遮挡住了光芒,寒风凛冽地吹刮着大地。就在这样一个寒冷的日子里,有一支小小的队伍正缓缓前行。这支队伍由五个人组成,他们身骑战马,朝着长安城进发。
马蹄踏过积雪覆盖的原野,发出清脆而有节奏的声响。每一步都深深地印入雪地之中,仿佛要在这片银白的世界里刻下属于自己的痕迹。远远望去,只见雪地上留下了一串长长的马蹄印记,宛如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伸向远方。
那漫天飞舞的雪花却没有丝毫停歇的迹象。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洒落下来,与呼啸而过的风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道白茫茫的帷幕。整个世界都被笼罩在一片迷蒙的雪景之中。
雪地里,只留下一行马蹄印,向着长安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