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燃物?”
姚伊蘅联想到密闭环境中的火焰,哪怕蜡烛还在,却也会熄灭,也就是陈景口中的助燃物。
至于可燃物,灵气可以燃烧,这当然没有问题。
陈景按照基础符文是三维投影这一观念去寻找,很快就找到对应的基础符文。
聚集空气中的氧气,对应一幅画,一股风往火焰上吹。
这个灵焰符甚至没有聚集氧气,只是增加了空气和火焰的接触面积。
聚集灵气燃烧就更简单了。
所以灵焰符看起来花里胡哨,实际上就是下等灵符而已。
因为本质上很简单。
按照陈景的拆解,姚伊蘅明白了整个过程。
基础符文组合成一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对应着真实的景象,落在符箓上,就是寥寥几笔。
这让她不禁思考,符箓到底是如何产生的。
按照姚伊蘅的学习基础,也就是来源于她的老师。
符箓不管是儒家的还是道家的,其实都是由精神力沟通天地而来。
因为精神力较弱,一般都是借用灵气施展某种想法。
有前辈使用精神力镌刻图案,形成符箓,激活之后通灵。
经过总结,他们把符箓分为天书云纂,总共八种。
好像符箓确实是来源于图画,被简化之后,保留了关键部分。
“可是,既然符箓本身是图画的简化,那这样不是反而变复杂了吗?”
姚伊蘅想到每个符箓都要搞清楚背后的原理,对应的真实现象,那多麻烦。
她学一张符,哪怕是五雷符这种上等灵符,都是一遍学会。
很难吗?
何必舍本逐末?
陈景知道她没理解到关键,也可能是先入为主。
他伸出右手,手中握着一只符文笔,道:“这是一只符文笔,你从侧面看能很清楚看到是一支笔,但从上往下呢?”
陈景用笔尖对着姚伊蘅。
后者似乎明白了什么,道:“每个人观察的角度不同,最终导致的符箓效果不同。正常应该是同一个现象,对应同一个符箓,但不同的符师镌刻出来千差万别,效果也不同。”
姚伊蘅原以为是不同的流派习惯,导致符箓镌刻出现差异。
现在看来,好像关键在于如何投影。
她尝试把灵焰符重新组合,忽然道:“基础符文组合被改变之后,对应的物理现象也就改变了,所以只能改变角度,或者基础符文之间的距离和关系。”
排序不能变,能变的只有基础符文之间的位置距离。
“不对!”
陈景只是问道:“你学过象形字吗?圣人造字的时候,是用笔画去凑字,还是象形之后落在纸上,它就是这个笔画?”
姚伊蘅明白了陈景这个理论的关键。
用常规的基础符文去构建符箓,效果未知,只是碰巧达到了某种效果。
陈景这个理论,则是从源头出发解释符箓,有着确定性的结果。
但这个从三维真实物体到符箓基础符文的变化,到底是基于什么规律呢?
姚伊蘅根据陈景的方法,轻松解析出灵焰符对应的三维状态,道:“我通过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落在符箓纸上结果就不同,所以就能改进符箓?”
陈景见她已经理解了七七八八,这才提出自己的见解:“云雨符知道吗?最终得到的三维物体一定是一朵云。一朵云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结果不一样,但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不同的人看到的是同一朵云吗?”
答案肯定不是。
每个人看到的云不同,观察的角度也不同,所以哪怕是同一种符箓,都有巨大的差距,可以研究出不同效果的符箓。
姚伊蘅恍然大悟。
她隐隐感觉,不同的云才是符箓威力不同的真正关键所在!
陈景见她一幅了然于胸的样子,道:“这就不得不提到拓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