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半壁山村也热闹起来。毛主席的最高指示:“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和“知识青年要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遵照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天津和北京的中学毕业生,接二连三的下放到半壁山村。小山村一下子热闹起来。这些知识青年最让农民感到新奇的是:男的一般都留着长头发,穿着裹在腿上的高吊裤;女的一个个描眉画眼儿,穿的奇装异服,花花绿绿。他们刚到,也有一种新奇感:这里是真山真水,空气新鲜,大山一座挨着一座,跌宕起伏,绿色的田野,长出了翠绿庄家,随风摇曳,好像碧波荡漾。再看看一个个长得面黄肌瘦的农民和瘪三式的孩子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和反差。孩子们围着他们看,那眼神儿里充满了惊恐和害怕的自卑。也有胆子大的孩子们,见到了一个留着长发、穿着瘦瘦的裹腿裤子的男青年,大声的喊叫:
“他是邓老虎儿!邓老虎儿!”
“哈哈哈。。。”那个青年不觉大笑起来。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怪名?别的青年也跟着学着说:“邓老虎儿!邓老虎儿!”接着也都嘻嘻哈哈的笑起来。山娃好奇的问这位大哥哥:“他们为什么叫你‘邓老虎儿呢?’”
“我也不知道啊!我姓邓,也许我长得很恐怖,所以叫我这个奇怪的名字吧!”
山娃想:可能是他的长头发,身体又很瘦的缘故吧。总而言之,孩子们给这些知识青年起了好多外号:什么刺猬、长猴儿、百仙姑、美人鱼、白毛女等等,男的、女的都有“雅号”。他们大多住在大队部的几间空房子里,男的住几间,女的住几间,也有的被安排在老乡家住宿。所以,大家都称呼大队部那里为:“青年点儿”。
他们一到,大队队长就布置了任务:一是挨家挨户的访问,叫做“访贫问苦”;二是专门吃窝头、稀粥和黄菜叶子,叫做“忆苦思甜”;再就是和农民一样到农田里干活,叫做“同工同酬”。知青邓老虎儿和一位女青年叫做“美人鱼”的,分在了一组,因为那位女青年姓“梅”,长得很漂亮,大大的眼睛,双眼皮儿,乌黑的披肩发,烫成了卷发,一笑两个小酒窝儿,皮肤白嫩儿,所以根据她姓的“谐音”叫她“美人鱼”。与邓老虎儿形成了很大的差异,那个邓老虎儿,小小的眯缝眼儿,刀条脸儿,头发毛烘烘的风乱着,皮肤也不白净。他俩都是天津人。来到了山娃家,邓老虎儿未进门就喊叫起来:
“大姐儿!干吗呢?我们访贫问苦来了!”
“大娘!我们来了,看看你们有吗苦的?”
天津人,地方方言很重,一般都带个“吗!”字,见到女性,不管老少都成为“大姐”,见到年老的女性,都称呼为“大娘”。贾氏和秀兰不知从哪儿来了两个侉子,说话南腔北调的,一边迎接一边说:
“我们没有钱花,吃得也不好!这不就是苦吗?”
“你们说说,我丈夫整年不回家,在外面图省心,赶紧把他调回来吧!”秀兰好像觉得来了什么领导干部,就把自己的愿望端了出来。
“妈!你说什么呢?他们是知识青年,下乡到咱们村,是来咱家访贫问苦的!”山娃向奶奶和妈妈解释着说,又和两位知青介绍着家里的情况。。。
“我们家,总共七口人,奶奶、爸妈和我们姊妹四个,爸爸常年在东北工作,两三年回一次家,妈妈从我一出生,就得了精神上的毛病,时好时坏,反复无常。奶奶是小脚女人,帮着妈妈拉扯着我们弟妹,我和大妹都念书,家里就靠爸爸寄来的钱买口粮款为生,平时零花钱,是靠奶奶和母亲养的猪和鸡下的鸡蛋卖钱。生活很艰苦。一年到头喝粥,吃顿窝头就算改善生活了,过年过节,用玉米兑换有数的几斤白面,包几顿饺子吃,就很幸福了!把猪喂肥了,舍不得自己杀吃,活猪卖了钱用来给我们交学费和零花。到了春天,几乎家家都断粮,到山上挖野菜充饥。。。”说到这里,山娃的眼睛湿润了,两个知青一边听着,一边记着,脸上也都挂满了同情,心里默默的沉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