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科状元,张左顺理成章的进入了内阁,而我,则因成绩名列前茅进了翰林院
大殿内,烛火摇曳,光影交错,气氛庄严而沉静。三人分坐在高座之下的长案旁,桌上摆放着厚厚的卷宗和奏章。窗外的风吹动帘幔,带着些许寒意,却无法掩盖这股紧张而深刻的讨论氛围。张左端坐在左侧,眉头微微紧锁,眼神清澈而稳重,似乎思考着每一个字句,每一个问题背后的深意。
夏玹倚靠在椅背上,目光温和而深邃,他的态度总是带着一股天生的王者气息,即使此刻他只是太子,依然显得有几分不容忽视的威严。而我,则是坐在右侧,作为翰林院的学士,面容清冷,心中既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也有作为女性在这权力游戏中的微妙位置。
“国之兴,必先治民。”张左开口了,声音温润,却带着不容忽视的力量,“治国理政的根本,不在于权力的交替,而在于如何用心去治理百姓。若百姓安稳,天下自会太平。”
夏玹轻轻点头,似乎对张左的见解表示认同,眼底却藏着若有所思的神色:“但如何治民,你的见解可否更为具体一些?我一直认为,君主和臣子之间,除了必须有的权力分配,更应当有一份深刻的信任与共识。”
张左听了之后,微微沉默了片刻,随即轻声说道:“信任固然重要,但更为关键的是理解与责任。君主之位,肩负的是国民百姓的安危,而臣子们则肩负着帮助君主理解百姓所需、处理日常政务的责任。若君臣之间的职责不清,互不理解,必然会导致国家的动荡。”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我,似乎在等待我对此话的回应。
我轻咳一声,开口道:“张左公子言之有理。如今朝堂之上,权力斗争是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的事情。可是,若无法理清君臣之间的分工与责任,朝堂不过是一个空谈之地,难以成事。而对于我们这些学士而言,如何能在这样的局面中,既保持忠诚,又能有自己的立场和声音,是极为微妙的。”
张左的眼神微微一亮,似乎对我这番话产生了兴趣:“翰林院之人,虽身在学术之地,却常常需借学问为国家之治策,思考的不仅仅是文字和诗书,更是如何用这些思想去引导国家的未来。而我认为,国家之治,根本不是依靠某一位皇帝或者太子个人的英明,而是在于如何通过一套明晰且可执行的制度,使国家在巨大的权力架构中运行得更加高效而有序。”
他的话语简洁却有分量,字字珠玑,直接点出了问题的本质。夏玹在一旁轻轻颔首,目光中透露出几分赞许,显然他也对张左的见解认同。
“张左公子的意思是,要在权力结构内建立起一个明确的制度,确保君臣之间的分工与互信,而不仅仅是依赖某一方的绝对权力?”夏玹的声音柔和,但却带着太子应有的威仪。
张左点点头,微微侧头,眼中透露出思考的光芒:“正是如此。皇帝是国家的象征,而太子则是未来的继承者。但他们并非无所不能,必须依赖大臣们的支持与合作。臣子们的职责,是为国家的运转提供智慧与力量,而不是简单的取悦于君上。只有在各自有明确责任、各自为政的情况下,国家的治理才能得以真正落实。”
我看着张左,心中泛起一丝钦佩:“你说得对,君权天授并非意味着君主可以随意干涉每一件事务,反而是要明白自己的职责所在,治理天下的细节,应该交给最懂的人去做。而朝堂上,不同职位的人,不仅要为君主效力,更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张左微微一笑,温和地看着我:“恰如所言。就像太子夏玹殿下,虽然天生继位,但也要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治国理政的见解和方法。你身为翰林院的一员,掌握了许多国家治政的智慧,若能将这些思想付诸实践,必定能助国家更好地发展。”
夏玹的目光从张左转向我,嘴角带着一丝温和的笑意:“翰林院的诸位,常有宏图大志,若能以国家为本,不仅能够辅佐我,更能让这国运兴盛,百姓安稳。”
我微微点头,感受到了他话语中的真挚和期待。
“处理政务,最重要的,是理清权责分配,建立明确的制度框架。”张左轻轻推开一卷奏章,目光坚定,“从古至今,无论是君主还是臣子,权力的边界若不清晰,必然会导致内耗和无序。君主虽然拥有绝对的权威,但治国理政之事,却不能一人之力就能完成。真正的治国,必须依赖于一群忠诚且有能力的臣子,依赖于一个运行高效、制衡有度的政务系统。”
他停顿片刻,抬起头来看向我与夏玹,继续说道:“处理政务,首先要确保每个部门的职责和任务明确。大臣们不应只是权力的附庸,更应该是各自领域的专家和执行者。例如,刑法、财政、民生等各部门,应该有明确的分工,设立专门负责的官员,不应由一人独揽。每个官员要清楚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做到事无巨细的执行,而不是将所有事务堆砌在一位君主的肩上。”
夏玹微微点头,似乎已经认同了张左的说法,便插话道:“所以,你的意思是,政务不仅仅是上下之间的沟通,更要建立完善的分工机制,避免政务的集中与滞后?”
张左笑了笑,温和地答道:“正是如此。君主可负责大政方针的制定,而具体事务则交由各司其职的官员执行。君主不应亲力亲为每一件小事,避免因为繁杂的政务而陷入权力疲劳。相反,臣子们的责任便是在君主的方针下,执行得尽善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