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晋源县的人均耕种土地面积接近5亩,看似宽裕,然而无论是种植小米还是小麦,其亩产量都低得令人咋舌,普遍在150斤左右徘徊。
这样的产量,就意味着一个农民至少需要2亩地的产出,才能勉强维持生计,不被饥饿所困。然而,现实却往往更为残酷。
在这片土地上,约八成的田地都紧紧攥在少数人的手中,土地永远都是他们的固定资产。
而真正的自由自耕农,那些拥有自己土地、自主耕种的农民,实属凤毛麟角。
百姓中的大多数,要么是为别人打工的长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却只能勉强糊口;要么是租地耕种的佃户,每年都要将辛苦劳作得来的大部分粮食交给地主,自己留下的或许仅够勉强维持生存。
文渊对此深感痛心。他深知,除了他所在的那个时代,历史上的农民们从未真正享受过温饱的生活。
他们总是在饥饿与贫困的边缘挣扎,为了生存而拼尽全力。
对于多数小地主而言,能够吃上不含糠的馒头,喝上较为浓稠的小米粥,再配上几根老咸菜,便已是莫大的幸福。这样的生活,虽然简单,却也是他们梦寐以求的。
然而,对于那些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民众来说,他们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
为了充饥,他们不得不寻找各种辅食,如野菜、糠等。
这些在现代人看来难以下咽的食物,却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重要来源。
能够吃到掺杂着糠的全麦面粉,对他们来说已是相当不错的待遇。这种生活状态,被形象地称为“吃糠咽菜”,它生动地描绘了穷苦人家的日常生活状态,是一个写实而沉重的词语,而并不是形容词。
如今的大楚国并州之地,地广人稀,人口拢共也就约有三百多万,全州划分为二十多个府级行政单位,共有六十多万户。
尽管晋阳府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府,但其人口也不过三十万,分散到下辖的十几个州县中,每个县的人口并不多。
晋源县城由于位于晋阳府城内,因此人口相对较多,但即便如此,也不过万余人。然而,当数万难民从北方的代州如潮水般涌入时,这无疑给地方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这些难民衣衫褴褛,面容憔悴,他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在晋阳府的大地上艰难前行。
他们知道,这里并不是他们的归宿,只是一个暂时的避风港。
因为晋阳府无法容纳如此多的人,也没有如此多的资源供应长期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