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氏乃是东汉末年河内地区赫赫有名的世家大族。其中,司马朗的祖父司马俊,凭借着自身卓越的才能和不懈的努力,最终官拜颍川太守一职,其声名远扬。
司马朗的父亲司马防,在年轻的时候就在地方为官,仕途顺遂,先后担任过洛阳令以及京兆尹这样重要的职务。随着年岁渐长,司马防退居二线,转而担任骑都尉这一职位。尽管工作环境发生了变化,但他对于子女们的教育却始终未曾松懈。
司马防对待司马兄弟们的管教可谓极其严格,立下了诸多规矩。例如,孩子们没有得到允许,绝不能擅自前进;没有命令坐下,也万万不可随意落座;甚至如果长辈没有明确指出问题并要求回答,他们更是连话都不敢轻易说出口。如此一来,父子之间相处之时,气氛总是显得颇为严肃。
然而,正是这种严谨的家风培养出了司马朗过人的品德与见识。当司马朗年仅九岁时,曾有一位客人前来拜访,竟然毫不避讳地直呼其父司马防的表字。小小年纪的司马朗见状,当即义正言辞地对这位客人说道:“您这般轻率地怠慢他人的尊长,实际上等同于不尊重自己的亲人长辈啊!”那位客人听闻此言,顿时面露愧色,赶忙向司马防赔礼道歉,并对司马朗小小年纪便能有此觉悟赞不绝口。
光和五年(公元 182 年),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年仅十二岁的司马朗正站在经学考场之中,周围是一群与他年纪相仿的孩子们。然而,司马朗却显得与众不同,他身姿挺拔,高大强壮,仿佛已经超出了这个年龄段应有的模样。
此时,负责监考的官员注意到了这位特别的少年。看着司马朗成熟稳重的外表,监考官不禁心生疑虑,怀疑他可能隐匿了自己真实的年龄,以此来参加这场原本只属于年幼学童的考试。于是,监考官走到司马朗面前,严肃地问道:“孩子,你可如实告知本官,你的真实年龄究竟几何?莫要妄图欺骗本官!”
面对监考官的质问,司马朗毫无惧色,他挺直了身子,目光坚定地回答道:“大人明鉴,下官所言句句属实。我司马氏一族,世世代代皆身材高大,此乃家族遗传之特征。下官虽尚且年幼,但自幼受到良好的家教熏陶,深知做人应当诚实守信,又怎会因急功近利而谎报年龄呢?下官一心向学,只为追求知识的真谛,从未想过凭借虚报年龄来谋求仕途上的过早成就。如此行径,绝非下官之志也!”
司马朗这番义正言辞的话语,令在场众人皆是一惊。监考官凝视着眼前这位少年,只见他神色坦然,言语间透露出一种远超同龄人的沉稳与自信。思索片刻后,监考官微微点头,心中暗自赞叹司马朗的品行端正、才华出众。他意识到,眼前这位少年确实非同一般,其志向高远,将来必成大器。最终,监考官不再追究司马朗的年龄问题,让他顺利通过了此次经学考试,并将他列为童子郎中的佼佼者。
初平元年,即公元 190 年,这一年注定要被历史铭记。乱世枭雄董卓率领着他那如狼似虎的大军,气势汹汹地踏入了洛阳城。一时间,风云变色,天下震动。
而此时的关东各州郡,那些心怀正义与热血的将领们纷纷挺身而出,召集兵马,组成联军,誓要讨伐董卓这个倒行逆施的奸贼。战火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熊熊燃烧起来。
就在这样动荡不安的局势下,原本担任冀州刺史的李邵,此刻正居住在野王这座小城之中。面对日益逼近的战乱,恐惧逐渐占据了他的内心。于是,他萌生了一个念头——搬迁到相对安全一些的温县去躲避这场即将到来的战祸。
然而,年轻而睿智的司马朗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他深知野王和温县之间的关系犹如唇齿相依,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果李邵就这样轻易放弃野王,那么温县也将难以独善其身。更何况,作为一方父母官,李邵身负着郡国百姓的殷切期望,倘若他率先选择逃避,必然会让民心大乱,甚至可能引发沿山各县的民众恐慌和骚乱。
司马朗苦口婆心地劝说着李邵,但固执己见的李邵根本听不进去这番肺腑之言。最终,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带着家人和亲信离开了野王,前往温县。
果不其然,正如司马朗所担忧的那样,李邵的离去给野王带来了巨大的混乱。失去了主心骨的人们陷入了一片迷茫和无助之中,社会秩序瞬间崩溃。而这种恐慌情绪很快就蔓延到了周边地区,包括温县在内的许多地方都受到了影响。
不久之后,一群趁火打劫的强盗看准了这个机会,他们蜂拥而至,冲进了温县大肆抢掠。无辜的百姓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房屋被烧毁,财物被洗劫一空,昔日宁静祥和的温县如今变成了人间地狱。
此后不久,董卓强行挟持着天子向西迁移至长安城。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司马防正担任着治书御史一职。按照常理来说,他本应跟随一同西迁。然而,由于战火纷飞、局势混乱不堪,到处都是硝烟弥漫与兵荒马乱的景象,司马防深知此去路途艰险万分,充满未知的危险。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决定让自己的长子司马朗带领全家老小返回故乡温县。
可谁能料到,就在他们踏上归乡之路时,竟有人心怀叵测地向军队告发,声称司马朗一家企图逃跑。听闻此事,军队迅速出动将司马朗抓捕起来,并押解到董卓面前。面对董卓那威严而又冷酷的目光,司马朗心中虽然忐忑,但仍保持着镇定自若。
只见董卓怒目圆睁,大声呵斥道:“你这个家伙,竟然敢妄图逃离?而且,你与我那早已离世的儿子年岁相同,为何还要做出这般叛逆之事!”司马朗不卑不亢地回应道:“明公您拥有举世无双的高尚品德以及丰功伟绩。值此天下大乱之际,您挺身而出辅佐天子,不仅成功铲除了祸国殃民的宦官势力,还大力推举众多德才兼备的贤良之士入朝为官。如此种种作为,充分彰显出您的虚怀若谷和深谋远虑。可以预见,在您的英明领导之下,国家必将迎来繁荣昌盛的盛世局面,得以重振昔日辉煌。”
然而,伴随着威德日益隆盛、功业愈发显着,兵祸与战乱却是与日俱增,且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各地州郡犹如被置于烈火之上的大鼎,沸腾不止,就连京城的近郊之地,百姓们亦是难以安居乐业。为此,人们不得不忍痛舍弃自家的屋舍和田产,纷纷踏上四处流亡逃窜之路。尽管朝廷已然在四方关隘设下禁令,并对违禁者施以严刑峻法乃至处以极刑,但即便如此,仍无法遏制这股逃亡之风潮的蔓延。此乃吾欲归返故乡之缘由所在。还望明公能够以此为鉴,略加反躬自省、深思熟虑,则您之声名必将如那高悬天际的日月般熠熠生辉,纵是伊尹与周公,亦难与之比肩矣!”董卓闻听此言后甚感满意,连连点头称是道:“吾亦深有同感,汝之所言甚是有理啊!”
话说那司马朗,虽说凭借着巧妙的言辞暂且将董卓糊弄了过去,但他心里跟明镜儿似的,深知董卓此人倒行逆施、作恶多端,迟早会走向灭亡之路。想到这儿,司马朗心中不禁忐忑不安起来,生怕自己会受到牵连而被困在此处。于是乎,他当机立断,决定赶紧想办法脱身。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司马朗咬咬牙拿出了自己多年积攒下来的钱财宝物,去贿赂董卓身旁那些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们。俗话说得好:“有钱能使鬼推磨”,在金钱的诱惑下,这些官员们纷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悄悄放行了司马朗。就这样,司马朗终于成功地逃离了董卓的掌控范围,踏上了归乡之路。
一路奔波劳顿,司马朗总算是回到了位于温县的故乡。然而此刻的他并没有丝毫放松警惕,因为他明白,这天下已然大乱,即便是自己的家乡恐怕也难以独善其身。于是,忧心忡忡的司马朗赶忙召集起乡中的父老长辈们,郑重其事地向他们提出了一个建议。
只见司马朗神情凝重地说道:“诸位乡亲啊!咱们这河内郡与京城距离如此之近,如今董卓与关东起兵的各路豪杰们剑拔弩张,这场战火势必会蔓延至此。到那时,咱们这里必将成为兵荒马乱、硝烟弥漫的战场。依我看呐,咱们还是趁着现在道路还算通畅,赶紧收拾行囊,前往黎阳投奔那位统领兵马的乡里姻亲赵威孙吧!这样一来,也好暂避风头,静观时局变化呀!”
可是,这些父老长辈们大多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一听说要离开家乡,顿时面露难色,纷纷摇头表示不愿跟随司马朗远走他乡。眼见众人这般态度坚决,司马朗也是无可奈何,只能长叹一口气。不过好在还有赵咨深明大义,毅然决然地带着自家老小以及一些亲属,与司马朗一同踏上了前往黎阳的路途。
时光荏苒,转眼间过去了数月有余。此时的关东地区可谓是风起云涌,各州郡纷纷起兵响应,一时间竟汇聚了数十万雄师猛将。这些大军浩浩荡荡地集结在了荥阳以及河内郡一带,原本气势如虹,大有一举推翻董卓之势。怎奈这群雄们个个心怀鬼胎,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根本无法齐心协力、统一行动。结果呢?有些军纪涣散的士兵竟然开始肆无忌惮地劫掠当地无辜百姓,搞得民不聊生、哀鸿遍野。据不完全统计,此番浩劫过后,当地人民的伤亡人数已经超过了半数以上,其惨状简直令人不忍直视。
最终,由于内部矛盾重重,这支看似强大的关东联军也不得不分崩离析,草草解散了事。而司马朗等人,则在这场乱世风云之中艰难求生,前途未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