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后期,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士大夫阶层与宦官集团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引发了两次党锢之祸。这两场政治灾难不仅严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基础,导致政治更加黑暗,也对当时的社会风气、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加速了东汉王朝的衰落。
东汉自中期以来,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政治日益腐朽。皇帝多幼年即位,母后临朝听政,往往依赖外戚势力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导致外戚掌握朝政大权,肆意妄为。而当皇帝长大后,不满外戚专权,又常常借助宦官的力量来铲除外戚,使得宦官势力趁机崛起,形成新的专权集团。这些外戚和宦官们为了争夺权力和财富,相互倾轧,结党营私,将朝廷搞得乌烟瘴气。他们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兼并土地,致使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在这种政治背景下,士大夫阶层作为社会的精英群体,秉持着儒家的道德观念和政治理想,对宦官专权的黑暗局面深感不满和忧虑。他们以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为准则,试图通过舆论和政治手段来挽救东汉王朝的危机,恢复政治清明。于是,士大夫阶层与宦官集团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在所难免。
第一次党锢之祸始于汉桓帝时期。当时,宦官集团在朝廷中权势滔天,他们的亲属和党羽遍布各地,横行霸道,无恶不作。其中,宦官侯览最为贪婪残暴,他倚仗权势,大肆兼并土地,抢夺民财,其兄侯参任益州刺史时,更是残暴至极,只要听闻当地有富户,就诬陷其有罪,然后将其杀害,没收财产,装入自己的腰包。这些行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强烈愤慨。
太尉杨秉首先站出来弹劾侯览,揭露其罪行,要求桓帝严惩侯览。然而,桓帝却因对宦官的宠信而对杨秉的弹劾置之不理。但杨秉并未因此而退缩,他继续联合其他正直的官员,如司空周景等,对宦官集团进行了一系列的弹劾行动。他们不畏强权,详细列举了众多宦官及其亲属的违法乱纪行为,如中常侍具瑗的哥哥具恭贪污受贿、鱼肉乡里等。在士大夫们的强烈要求下,桓帝不得不对部分宦官及其党羽进行了惩处,具瑗被免官,侯览也被迫归还了部分非法所得的土地和财产。
这次弹劾行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彻底激怒了宦官集团。他们对士大夫们怀恨在心,伺机进行报复。而此时,发生了一起突发事件,成为了第一次党锢之祸的导火索。河南尹李膺在任期间,执法严明,刚正不阿。他对宦官们的违法行为深恶痛绝,坚决予以打击。当时,有一个名叫张成的方士,与宦官关系密切。他得知朝廷即将大赦天下,但李膺认为张成故意利用大赦来逃避法律制裁,于是不顾赦令,仍然将张成之子处死。
张成的弟子牢修便上书桓帝,诬告李膺等人“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更相驱驰,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桓帝听信了牢修的诬告,下令逮捕李膺等二百多名士大夫,将他们关进监狱。这就是第一次党锢之祸的开端。
在狱中,李膺等士大夫表现出了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他们面对宦官们的审讯和迫害,毫不畏惧,据理力争。李膺义正言辞地反驳道:“事不避难,臣之节也。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将安之!”其他士大夫也纷纷表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护朝廷的公正和国家的利益,何罪之有?他们在狱中相互鼓励,坚守信念,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
这次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太学的学生们尤为愤慨,他们纷纷以郭泰、贾彪为首,积极展开营救活动。郭泰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政治斗争,但他在士大夫和太学生中享有极高的威望,他四处奔走,联络各方人士,为营救李膺等人而努力。贾彪则直接到洛阳,求见尚书霍谞,为李膺等人申诉冤屈。霍谞原本就对宦官专权有所不满,在听取了贾彪的申诉后,他决定向桓帝上书,为李膺等人求情。
同时,一些地方官员和士绅也纷纷响应,他们联名上书桓帝,表达对李膺等人的支持和对宦官专权的谴责。在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下,桓帝不得不对李膺等人从轻处理。公元 167 年,桓帝下诏,将李膺等二百多名士大夫赦免归乡,但同时规定他们终身不得为官,这就是所谓的“禁锢”。
第一次党锢之祸虽然暂时平息,但士大夫与宦官之间的矛盾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反而更加激化。此后,宦官集团更加肆无忌惮地打击报复士大夫阶层,政治黑暗的局面愈发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