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中文

最新网址:www.paowxw.com
字:
关灯护眼
泡泡中文 > 我做导演那些年 > 第49章 暂时还攀不上的另一半

第49章 暂时还攀不上的另一半

黄雷点头:“既然你看出来,我就直说了,他们两兄弟一直很想涉足影视行业,公司已经开了,手里资金也有,目前来说,掣肘他们迟迟不能入行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政策,另一个就是人才。”

政策问题林麦冬可以理解,但是……

“人才怎么说?”林麦冬表情平静中带着淡淡的疑惑,问道:“这兄弟俩不是京圈大院子弟出身吗?京圈不缺人才吧?”

“咦?你也听说过京圈的事?”

林麦冬说起谎话来眼睛都不眨:“王虹卫跟我聊天的时候谈起过。”

黄雷信以为真:“是他告诉你的,那就合理了,不过他应该没跟你细讲,所谓京圈,圈子,没什么特别的,就是一帮混文艺的凑在一起赚钱的朋友圈,京城有京圈,南边也有沪圈,西北还有西北圈。”

“《笑傲江湖》说得好啊,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圈子里其实也分派别,就比如京圈吧,大致来分的话,应该算是有三派,一派是人艺、国话,基本都是话剧舞台剧的从业者,不过他们没什么声量,捧的也是铁饭碗,对很多事都比较……用你的说法是佛系,这词还真挺形象!”

啧啧感叹了句,黄雷继续说道:“第二派是北影厂、八一厂这些制片厂的演员、导演等等,但自从谢教授和吴教授他们在西北成立影视同盟,这一派的人大部分都跑去西北了,少数几个留在京城的,要么像王虹卫这样回北电、中戏或央广任教,要么混吃等死。”

“最后一派,就是大院子弟,不过,他们里面也分派别……说派别有点抬举了,说白了就是各自玩乐的小圈子,最大的那个小圈子,核心人物是王硕硕爷,我跟你详细说说这个人……”

其实不用黄雷说,大名鼎鼎的王硕,林麦冬怎么可能不知道?

在未来,“神通广大”的京圈一直为广大吃瓜群众津津乐道,作为广为流传的京圈核心,王硕和“京圈”的崛起历程,林麦冬不说耳熟能详,也勉强算得上了如指掌。

果然,接下来黄雷所说,也和林麦冬了解的大差不差:

王硕早期和影视其实没有关系,他是写小说的,而且因为风格关系,很不受待见。

直到86年《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问世,他才在文艺界闯出名头。

也是这一年,他认识了同是大院子弟出身,北电毕业的导演叶达英,叶达英对王硕非常推崇,把他的作品拍成电影,于是88年,王硕有四部作品被制作成影视,叫好又叫座,一下成为圈内最知名的笔杆子。

这一年,甚至被圈内称为“王硕年”!

出名后,和王硕一个大院从小长到大的死党,在京城电视艺术中心担任副主任的郑小龙,也想拍王硕的作品,但他没制作电影的资格,王硕的本子又不适合改编成电视剧,思来想去,便拉上王硕、叶进、李小明等人,在蓟门饭店边聊天边想出一个室内剧故事。

那故事后来被李小明取名《渴望》。

70、80后对这部剧应该有深刻的印象,播出之时,说是万人空巷也不为过,郑小龙和王硕因此剧在业内一飞冲天。

90年,被《渴望》热播激起雄心壮志的王硕,拉上未成名时就特别欣赏他的编辑马未都,创办海马影视创作中心。

此时电视市场改革还未进行到最后阶段,“制播分离”还是没影的事,海马想制作电视,依旧只能跟京城电视艺术中心合作。

所幸郑小龙也因为《渴望》爆火,意识到编剧的重要性,双方一拍即合,由马未都根据自己编辑经历确定方向,王硕等人琢磨段子,再度攒出一个本子:

《编辑部的故事》!

收束世界线的节点来了,《编辑部的故事》命途多舛,临开拍前剧本丢失,当时参与创作的其他编剧,除了王硕和马未都,都非常消极,不想再重新写一遍。

项目眼看要黄,一个跟在郑小龙身边打杂的家伙,主动请缨,要和偶像王硕一起把剧本完成。

王硕深为感动,立马把那打杂小子提拔到自己身边,同时,郑小龙也把一个小弟塞进《编辑部的故事》剧组当导演。

这两人,一个叫冯晓刚,一个叫赵堡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末世之咸鱼小散修我在1983收破烂华娱:我要成为高配男天仙从半岛开始的娱乐圈之旅重生:开局把清冷校花捡回家北美:惊动立法,我真是正经商人华娱:女明星们都到我身上挖宝藏重生:我死后的一年重生:我真的只想学习校园针灸传奇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