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钱的柳明,怎么也没想到,一首诗,就能赚到一百两银子。
给人打工不过一个月十两银子,吟诗得到贵人赏识,却能抵得上一年的努力。
这还真印证了那句话,知识就是力量!
前世,他虽不能将唐诗三百首熟背,可也凭印象,记住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句。
如那《山村咏怀》,如《静夜思》、《咏鹅》、《别董大》……
既然府尹大人想听诗,那便念给他听。
就怕到时候,对方钱带得不够多……
“王兄,我随你去见郑大人。”柳明兴冲冲地道。
见柳明答应,王海也喜笑颜开。
虽然去不去都是柳明的自由,但来人毕竟是府尹,整个南江城最大的官,王海也不愿驳了其面子。
若能博得府尹好感,那妙音坊和他王海,以后也好混些。
于是王海当即领着柳明往前堂行去。
妙音坊大堂内一片热闹景象,还没入门,柳明便听到了一阵喝彩喧哗声。
“好!好诗!”
“苏姑娘不愧是苏淮河第一才女,曲唱得好听,诗才也不一般!”
“这首《咏春》,倒真写出了畅然春色,和方才那首一去二三里只差一些。”
从大堂后门进入,柳明于高台侧方瞥见苏婉卿,仍眉清目冷地念着诗。
台下,一众着襕衫、戴四方巾的文人雅客,满面红光地吹捧着。
似是心有所感,苏婉卿忽的扭头瞧见了柳明,顿时嫣然一笑,对着他行了一礼。
台下众人纷纷不解,苏婉卿为何往侧方行礼?
还难得露出这般温和甜美的笑容?
顺着苏婉卿的目光看去,他们这才看见身着锦衣的柳明。
柳明自打当上妙音坊的教头后,吃穿用度便不似往前那般寒酸。
而是顿顿有鱼有肉,四季常服八套锦衣,换洗衣物都有人清洗。
因此,一众公子哥瞧见柳明的装扮,还以为他是哪个富户商人。
士农工商,士人难免瞧不起商人,因此纷纷露出鄙夷之色。
然而当苏婉卿指着柳明说,“这就是一去二三里那首诗的主人”时。
满堂哗然,皆是有些惊讶。
刹那间,他们便明白了,苏婉卿为何会对柳明以礼相待、露出笑容。
这等诗才,却是令他们拍马难及、自愧不如的。
但文人之间毕竟相轻。
即便内心钦佩,他们也只是撇撇嘴,重新把目光投入到高台之上,不去看柳明。
柳明自然没兴趣,也没功夫搭理这些自命清高之人。
那边府尹还在等着他,给他赏钱。
他承认自己是个俗人,除了钱和修炼,其余很难勾得起他的兴趣。
跟着王海绕过喧闹的大堂,上至二楼,直来到一处包房门口。
那包房在舞台的正前方,正对着高台,是最佳观赏位置。
此刻门敞开着,有两名身穿公服的捕快在门口守卫。
王海让守卫进去通报了一声,随后,便带着柳明进了包房。
包房内自是宽敞豪华,雕饰着金银玉器的槛窗、气派的红木方桌,以及价值不菲的金壶银碗白玉杯。
在那方桌主位,坐着一名两鬓微白、相貌堂堂、气质儒雅、表情随和的中年人。
其身穿淡蓝色襕衫,一身气度不凡,倒真像是个饱读诗书的大儒。
王海伸出手掌躬身指向大儒引见道:“柳弟,这位便是府尹郑大人!”
柳明便依照规矩行了一礼:“见过郑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