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人匆匆走进了会议室,映入眼帘的是齐刷刷的人头,这个地方说是会议室,实际面积都快赶上刚刚进门的大厅了。布局是标准的的中国官方会议风格:前方是宽大的主席台,摆放着数张桌子,桌上整齐排列着麦克风和文件夹,背后挂着庄重的背景布,上面写的科技创新,引领未来,炼虚计划,铸就辉煌。,前面还有党徽或国家标志。下面是一排排整齐的座椅,划分成几块区域,参加会议的人们按级别依次排列。靠近主席台的前几排坐的是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后面则是不同层级的工作人员。整个会议室显得庄严肃穆,气氛中弥漫着一种压抑而严肃的正式感。
王建国坐在第一排负责材料供应的区域,王海洋被安排在专家组区域。但他目光却不由自主地扫视四周。虽然名为“天道会”分支,但如今的一切却与他想象中的邪教活动截然不同。每个研究员的脸上都带着一丝专注,仿佛这是一场纯粹的学术讨论。
会议开始后,几位负责人轮流发言,重点谈论了当前炼虚计划的各项科研进展与面临的挑战。王海洋注意到,会议的气氛严肃而紧张,甚至有些热烈。一位负责生物材料研究的资深学者发言了,他展示了一份关于“合成生物材料在人体组织修复中的应用”的报告:“我们已经开发出一种与人体细胞相容性极高的生物支架材料,这种材料不仅可以促进组织的自然再生,还能够为纳米机器人提供理想的操作平台。对于复杂的组织结构,尤其是神经网络的修复,这种支架能够提供稳定的微环境,确保纳米机器人在修复过程中不受干扰。”
王海洋目不转睛地看着投影屏幕上展示的各种生物材料图样,感觉置身于一场先进科技的盛宴中。那些生物支架的精细构造,如同树枝一般的多孔网络。
随后,讨论进入了关于能量供应和控制机制的话题。一位来自能源研究小组的研究员站起来,提出了一个新颖的概念——通过体内微型电池为纳米机器人供能。他说道:“我们正在尝试将人体的代谢能量转化为电能,使用这种微型电池为纳米机器人提供动力。虽然目前的转化效率仍然较低,但我们相信,随着生物电化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体本身将成为纳米机器人最好的能源来源。”
这一提议让会场响起一片讨论声。许多人低声交谈,讨论这种微型电池的可行性。王海洋对此也感到颇为惊讶,如果真的能够实现这种能量的自给自足,那么纳米机器人在体内的运行将变得更加高效、持久。
就在此时,会议主题逐渐转向纳米机器人在神经系统中的应用。主持人宣布:“下面有请王海洋博士为大家讲解目前在纳米技术方面的突破,以及他在‘益元合剂’应用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王海洋一时有些愣住,王建国在远处不停示意他起来发言,最后他站了起来,走向主席台。他拿起话筒,思绪飞速整理,最终开始了他的发言:“关于益元合剂中纳米机器人的应用,我们确实面临许多挑战,尤其是免疫系统的排斥反应。但在我的经历中,我注意到纳米机器人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表现出的自主适应能力,这可能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也许我们可以探索它们如何在不同的体内环境下调整自己,甚至与宿主的细胞形成更和谐的共生关系……”
王海洋的发言得到了不少人的赞同与肯定,现场甚至有掌声响起。
这时一位穿着实验室白大褂的中年人站起来,打开了投影屏幕,屏幕上立即展示出一幅纳米机器人在人体内活动的三维模拟动画。他开口说道:“在目前的阶段,我们的‘益元合剂’在人体内的融合效果已经初步达标,但我们依旧面临纳米机器人与免疫系统之间的冲突问题。虽然我们采用了仿生化学包膜来减少免疫排斥,但仍有部分实验体出现了严重的排异反应。这一点,需要各小组加强协调与攻关。”
王海洋看着那动画——纳米机器人在血液中自由游动,修复细胞,甚至还能沿着神经网络精准地到达受损位置。所有这一切看起来如此科学、如此先进,与他脑海中关于邪教天道会的负面印象完全对不上号。
接下来,一位年轻的女科学家接过话筒,继续探讨纳米机器人与神经系统的整合问题:“我们的下一步目标是提升纳米机器人在神经元中的自适应能力,让它们能够更好地识别神经信号,做到精准的组织修复。这个部分的技术难度非常高,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能突破这一点,我们在医学上的应用将会是颠覆性的,尤其是在脊髓损伤、脑损伤等领域。”
随着会议的深入,讨论逐渐进入到了分子生物学和信息技术的交叉领域。一位老科学家站起来,提出了一个关于量子计算在纳米机器人控制上的设想,他认为如果能够将量子技术与现有的控制系统结合,或许能够显着提升纳米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响应速度。这引起了台下一片窃窃私语。
王海洋坐在座位上,听着台上专家们的讨论,觉得自己似乎被带入了一个纯粹科学探索的世界。无论是纳米技术的突破、免疫系统的调控,还是量子计算的应用,这些议题都极具前沿性和挑战性,甚至可以说是关乎整个人类未来的重大课题。他一时间忘记了这里的复杂背景,忘记了这是一个由天道会势力建立的分支,忘记了炼虚计划最初给他带来的恐惧。
他突然看到刚刚那个神经科专家后面坐着一个人正看着自己,这人非常面熟,当然不是别人,正是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