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根据题意选角度。他知道从《四书五经》之中立意没有绝对的正误,只要言之有理且能自圆其说,内容上旁征博引,文采斐然,又不偏离考试主题。这样的文章才能是一篇好文章。
刘世春拟订了文章框架,然后根据自己的思路下笔,字字珠玉下笔如神,很快就完成了一篇巨作。他读了两遍,修改了几个词语,觉得满意就走出答卷室。
第二场是考核论、章、表、论、判、诏、诰;第三场是考核策论和试经史。其实后面两场是走个过场。第一场相当于如今某些考试的笔试;二、三场相当于复试,占考试成绩的比例很小。
其实,第一场考试的成绩就能分高低;第二场考的是应变能力;第三场相当于现在的面试,给考官的印象分和人情分留下来空间。
李伟这几天规矩了许多,起居住行服务得妥妥贴贴,鞍前马后想得周周到到。这是他的职责,老板曾反复嘱托要尽其所能确保考试成功。
第三场考试结束,刘世春走出考场。李伟迎面走来,询问了考试情况。刘世春含糊其辞地说:“我也说不出来,感觉监考官对我有成见,专提一些古古怪怪的问题。”李伟知道,虽然刘世春博览群书,但考官的提问超出想象范围就难免失误。
“也好,我基本能应对,自我感觉良好。”刘世春自信地说。
李伟知道,监考官是给考生信号,如果不送礼考分会往下拉许多。老板在来之前已经交代,当花的银子就得花。
“少爷,看来我们免不了要去拜访这几位考官。我们晚上去走一趟吧!”李伟提议道。
刘世春回答:“不要,我要靠实力考取功名。如果自己没有真本事,将来走出社会也可能被淘汰。”
“我不想考取状元、榜眼、探花,只要榜上有名考取个贡士就满足了。这样也是光宗耀祖对得起父母和义母。”刘世春不同意送礼。
当时的科举考场是非常的腐败,就算你再有才华实力,也要给主考官送礼博取他的开心才能打高分,尤其是第二、三场考分,没有基本的衡量标准,全由主考官说了算。
刘世春是个正直的人,看不惯考场的腐败,也不会向黑暗势力低头。他不想放下身段去讨好主考官。他也知道自己身无分文,虽然义父吩咐随从带足了银两,毕竟不是自己的钱,也不想花重金去换取功名。
刘世春和李伟住在旅馆等待考试结果。这时候每位考生
都揣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害怕自己功亏一篑名落孙山。
刘世春像千斤重担落地,在房间除了看书就是睡觉,不太关心自己的成绩,也许是胸有成竹很有信心,也许是听天由命顺其自然。李伟则不同,担心榜上无名回去不好交差。老板会怪责他没有做好后勤保障,尤其是没有疏通关系打通人脉。
终于出榜了,贡院门口挤满了人,有笑又哭,有的大声呐喊忘乎所以。李伟好不容易挤了进去,在第一张红榜第三行找到了刘世春的名字。李伟数了数是第十二名。
“中了,中了,考中贡士啦,榜上有名啦!”李伟像小孩似的喊着、跳着、跑回旅馆向少爷报喜。
“第几名?”刘世春脸上看不出多少惊喜,只是淡淡地问了问。
“十二,第十二名。”李伟拍了拍刘世春的肩膀,说:“你真行!没有给我们丢脸。”
这次会试考中了,称为贡士。朝廷会从贡士中选一部分优秀考生参加殿试。刘世春的名字也在其中。
皇上会亲自参与殿试的监考与阅卷,这样的成绩比较实在。
殿试考中称为“甲榜”。一甲为赐进士及第,只有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为赐进士出身,有若干名,第一名称为传胪;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也有若干人。在一,二,三甲的都泛称进士,中了进士,功名就到了尽头。
殿试在会试出榜两个月后举行。那些有资格和没资格参加殿试的,甚至那些落榜的考生都不想回家,要看殿试的红榜,揭晓状元、榜眼、探花的神奇人物。
九江。
“大哥,我该什么时候写信京城,把世春父亲去世的消息告诉他?”徐明光内疚瞒了世春这么久。
“我估摸着京城会试已经结束,现在寄信过去应该不碍事。但要把信寄给李伟,吩咐他事情没结束不要让少爷知道。”管家摸了摸胡子说。
徐明光听了管家的话觉得有理儿。
晚上,徐明光写了一封信给李伟,把世春父亲去世的事作了简单叙述,并嘱咐他在考试未揭榜之前不要让世春知道。
京城。
李伟收到信的时候,刚好刘世春出去了。他拆开信,发现里面有两张信纸,一张是给自己的,另一张是写给世春的。李伟看完信,把信纸折好塞回信封,放在自己装衣服的背包夹层。
有一天上午,李伟出去逛街了,刘世春一人在房间看书。他发现想看的一本书不见了,找遍了房间的各个角落都没有找到。当他翻找李伟的背包时,发现了义父寄来的信。
刘世春看完信后瞬间目眩神摇跌坐在地号啕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