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出殡以后,曹叡正式登基为帝,魏国也迎来了新君上台后的第一次朝会。
魏国文武百官居于下方,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位列百官最前方。
第一次主持一国朝会,曹叡心头不免有些紧张,特别是看着下方四大辅臣个个气场十足,这般感觉让曹叡很不舒服。
这一路走来,磕磕碰碰,好不容易登临帝位,成为了帝国至高无上的那个人,无论宗亲也好,外臣也罢,老实说他真不希望有臣子分走他的权力,更不用说这样的人还有四个。
但曹叡也知道,如今的魏国并不是处于安稳无忧的状态,北边需要防备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南边有东吴割据一方,西边有蜀汉虎视眈眈,可以说是强敌环伺。
在军事上,他还是需要依仗这几人对抗敌国的。
何况理论上一国新君刚上位,无论是哪朝的臣子,新君都要对其加以封赏,再做观望,断没有刚上位便夺权的道理。
曹叡的政治智慧便在这时候展现而出,对于这在魏国已经权势滔天的四人,他不仅不夺权,还要进一步的对四人封赏。
因为他们有四个!如果都对其进行封赏加权,相当于大家都没有获得长进,各方势力依旧平衡,谁也没赚,唯一赚的人只有他曹叡,赚到了好名声。
于是,便有了曹叡上台后的第一道圣旨:
陈群晋爵为颖阴侯,升任司空,位列三公,获准其开府治事。
曹真此前虽有瑕疵,但多年来劳苦功高,为曹氏江山呕心沥血,晋爵邵陵侯,擢升大将军。
曹休晋爵长平侯,升任大司马。
司马懿晋爵舞阳侯,升任骠骑将军。
……
旨意下达后,四大辅臣的地位进一步的提高。
谁知曹叡旨意才刚宣读完毕以后,立马有人跳了出来。
只见曹休上前一步说道:
“陛下,对于长文和子丹的封赏臣没有意见,然司马仲达此前在房陵因其指挥失误,致使我大魏两万将士命丧沙场,吃了如此败仗,非但不罚,反升其职,臣恐军中将士不服,还望陛下收回成命。”
曹真闻曹休所言,内心深感赞同,这天下是他曹家的天下,怎么能让外姓之人前来分权,陈群一介文官也就罢了,可那司马懿是实实在在会与他们争夺军权的。
但他此时不好出言,因为东三郡战败,他曹真也是负有责任的,若是真去细究,明眼人都知道,曹真还是负有主要责任。
而陈群选择眼观鼻、鼻观心不作言语,先看看再说。
曹叡听完以后,暗自冷笑一声。
果然,这就开始争起来了。
曹叡还未说话,司马懿却心有所悟,上前一步跪地道:
“臣觉得大司马所言有理,臣于房陵一役确有指挥失当之处,致我魏军损兵折将,此乃臣之罪责,不敢受封骠骑将军之位,愿陛下收回成命……”
曹叡没有理会司马懿,只是沉默许久后才出声。
“长平侯。”
“臣在!”
“朕不知长平侯此言何意,是要朕将登基后发布的第一道圣旨撤回,自食其言吗?”
曹叡的声音不高,却透着一丝威严。
曹休心中一凛,忙拜倒在地:
“陛下恕罪,臣绝无此意,只是心系将士,恐军中或有不服者。”
曹叡看着拜倒在地的曹休言道:
“所谓胜败乃兵家常事,你说司马仲达兵败房陵,损兵折将,那么大司马和大将军你们二位呢?据朕所知,东三郡兵败主要是大将军中了诸葛亮的城诱之计。”
“还有大司马,此前先帝御驾亲征,大司马统帅三军,被东吴杀的丢盔弃甲,按大司马所言,朕是不是也要追究大司马的责任?”
闻言,曹休冷汗直冒,额头触地,颤声道:“陛下,臣罪该万死……”
嘴上虽然说着罪该万死,但曹休心里一万个草泥马飞奔而过。
曹真那就不说什么了,确实是他的问题,但是大哥,石亭一役,我曹休虽统帅三军,但这是先帝御驾亲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