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大臣虽然同意了宋徽宗的规定,然而却无一人出列来对武植进行考校。
他们从刚刚宋徽宗的神情中已经看出了赵佶对于武植的喜爱。况且,谁都不想做这个出头鸟,免得触了霉头。
帝座上的宋徽宗看着下方无人出列,不由愣了愣神。
“好吧,既然众位大臣都无人出列,那朕便开始点名了。”
说着,他看向了御史刘一止:“刘大人,既然你怀疑苏轼行私舞弊,那这第一人便由你来考校吧。”
被宋徽宗点名的刘一止面露无奈之色,只得缓缓出列,回应道:“既然官家点名,那这第一人便由微臣来吧”。
说完,刘一止对武植开口道:“我对你考教的便是经义内容,希望你能够答出。”
刘一止目光如炬,缓缓扫向武植,轻咳一声,开口道:“第一题,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你对此如何解读?”
武植闻言,对刘一止作揖后,神色从容淡定地说道:“学生以为,夫子所说之义,乃是君子行事皆以义为准则,重义而立身。小人则恰恰相反,常常为利益所驱使。而这世间多是逐利之徒,只因贪图小利而丧失德行,正应了夫子的这番言论。”
刘一止微微点头,再问道:“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此中意义为何?”刘一止再次出题。
武植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孟子此言是告诫吾等,忧患能够激励人奋发图强,从而得以生存发展。”
“善!”刘一止开口赞道。而后刘一止又继续出了约莫七八道题,武植都能够对答如流顺利答出,周围众大臣也都鸦雀无声,静声听闻两人的问答。
刘一止连续向武植提问了十多道题,武植皆能对答如流。
随后,刘一止停止了提问,转身朝着上首的宋徽宗拱手道:“禀官家,微臣已提问完毕。经过微臣考校,确认武学子对《经义》内容的确是熟读于心,了如指掌。”
宋徽宗点了点头,而后看向下方的列臣,说道:“不知众卿可有异议?”
下方百官听完,齐声开口道:“禀官家,臣等无异议。”
从刚刚刘一止对武植的提问开始,他们都静心倾听,武植的答案可以说是滴水不漏。当中有很多题或许他们当中有人都不能答出,而武植却能对答如流,所以也都认可了武植的才学。
刘一止考校完成,便返回了左侧文官队列之中。这时,右列武官的队列之中突然走出一人,向上首的宋徽宗开口说道:“官家,这第二人便由臣来向武学子考校吧。”
宋徽宗看着下方的步兵司都指挥使何灌,脸上不禁露出了诧异之色。他着实没想到何灌作为武将,竟然有兴趣插手文臣之事,不过还是点了点头。“好吧,那这第二人便由何将军来吧。”
何灌看到宋徽宗同意,转身对着武植说道:“武学子,我身为武将,对你的考校也算相对简单。这样吧,就请你在一盏茶的功夫内作一首诗或者词。不过这诗或词的内容得表达出我们将士之志。”
何灌说完,便一脸期待地看向武植。武植听闻何灌所言,心中顿时陷入了沉思。根据前世的记忆,这何灌好像是在靖康之耻时期战死沙场,想来定是一个忠勇有加的将士。但形容将士的诗大多出自唐朝时期,而宋朝之后,此类题材便多为词了”。
随后,武植便想到了南宋初期岳飞所作的《满江红》,心中便有了主意。
“不过《满江红》当中的“靖康耻,犹未雪”此事还未发生,必须得改动一下才行”。武植暗自思量。
随后武植想到了北宋初期所丢失的燕云十六州,顿时有了主意,把“靖康耻,犹未雪”改成“燕云陷,仇未报”,这样不就通顺合理了吗?想到此处,武植脸上露出了微笑。
既然何将军让自己在一盏茶的时间内做出诗词,自己也不能用时太短,否则难免会让何将军觉得自己太过草率,不够重视这次考校。
过了片刻,武植便低头假装进行思考,片刻之后,抬头对着何灌拱手道:“禀将军,学生已经做好了。”
“哦?这么快就做好了?你可要好好思索一番,不然若是做得不好,说出来让众人笑掉大牙,那可就丢了你老师苏大才子的名声了。”何灌面带笑容,对着武植说道。
“请何将军放心,学生是不会让老师丢脸的。”武植沉声对着何灌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