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时期,自从宋神宗元丰改制之后,早朝被划分为日参、六参、朔参以及望参这四种形式。
其中,门下省起居郎、中书省起居舍人以及尚书省侍郎、御史中丞以上的侍从官属于日参官,需要每日参加早朝。
而武植的枢密都承旨乃是从五品官员,并不在日参官的范畴之内,枢密院都承旨一般是在朔参、望参等特定的早朝时参与。不过,倘若遇到特殊状况,例如皇帝临时召集、有紧急的军政要务需要当面向皇帝奏报等等,枢密院都承旨也会在并非朔参、望参的时间参与早朝。
因而在接下来的几日当中,武植每日皆率领贾安宅、杨浑、王进、林冲、徐宁等人,针对马军司禁军的各类人员名册、经费装备以及战马数量的配置情况展开了详尽的探查与了解。
枢密院的记录中,驻扎在京师的侍卫马军的禁军是龙卫右厢,都指挥使名叫梁师勇,龙卫右厢在京师的驻军约有一万二千人,战马配备数量大致为二万匹。
“诸位,如今咱们已对马军司的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今日,咱们就到马军司营地内部去巡查一番,瞧瞧是否真如记录上所记载的那样。”武植面色严肃,一脸正色地对着众人开口道。
至于贾大人和杨大人,便不用去了,你们俩就在枢密院内继续清查各路禁军的资料。”武植看向贾安宅和杨浑。
因为马军司的禁军驻扎之地在汴京城的郊外,路途较远,从枢密院到达马军司军营,即便骑马也大约需要约一个时辰。
贾安宅和杨浑身为文官,身体不比武将,如此长途奔波,如果跟随他们一行人前往,很可能会拖慢队伍的速度。
贾安宅和杨浑听了武植的话,脸上顿时露出喜色,赶忙躬身齐声回应:“下官谨遵武大人之令。”
随即,武植唤上林冲、王进、徐宁三人,各自备好马匹,一行人出了枢密院,朝着城外行去。
片刻之后,武植一行四人出了汴京城城门,便沿着官道策马疾驰。他们此次前去巡查的马军司兵营位于距离汴京城约 20 公里的陈桥镇。
约莫半个时辰之后,武植一行四人终于接近了陈桥镇。
陈桥镇,承载着大宋开国的传奇。在大宋建立之前,此地只是一个名为陈桥驿的地方,那时,后周的政局动荡不安,赵匡胤作为朝中手握重兵的将领,其势力如日中天。当大军行至陈桥驿时,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赵匡胤的部下将黄袍披于他身,一场兵变就此发生,赵匡胤兵不血刃地夺取了后周的天下,大宋王朝由此奠基。
赵匡胤登上帝位后,鉴于陈桥驿特殊的历史意义和战略地位,当机立断从京城调遣最为精锐的马军司禁军到此驻扎。
禁军的入驻,让此地的安全性大大提升,人口开始聚集,众多商人嗅得商机,纷至沓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房屋增多,商业繁荣,陈桥驿的规模不断扩大,渐渐演变成了如今的陈桥镇,成为军事与商业并重的一方重镇。
但当武植四人踏入陈桥镇后,却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这里全然不是他们所预想的那般繁华热闹,街道上冷冷清清,行人寥寥无几,整个镇子都笼罩在一种莫名的萧条氛围之中。
偶尔有几个路人,一瞧见他们的身影,便如惊弓之鸟般,慌慌张张地远远躲开。尤其是当目光落在身着禁军将士服的王进、林冲、徐宁三人身上时,眼中瞬间闪过憎恨与惧怕交杂的复杂神色,仿佛这三人不是守护大宋的禁军,而是带来灾祸的瘟神一般,这让武植四人满心疑惑,不知这陈桥镇到底发生了何事,才会让百姓对禁军如此畏惧。
武植眉头微皱,扭头与身旁几人对视了一眼,而后纷纷翻身下马,他神色凝重:“三位哥哥,你们看这陈桥镇的情况,实在是太过怪异,那些路人一看到三位哥哥身上的禁军将士服,就面露惧色。依我看,三位哥哥不妨就在此处稍作停留。我去寻个路人,打听一下这里到底是怎么回事。”
林冲、王进、徐宁三人听了,纷纷点头。武植并非军中之人,他身为朝廷文臣,此时身上穿着的是彰显其身份的文臣服饰。安排妥当后,武植便跨步离开三人,径直朝着街上那为数不多还在营业的一家商铺走去。
那商铺掌柜见有客人进来,神色一喜,刚欲开口说话,可一抬头瞧见武植身上的服饰,神色顿时一愣,继而脸上露出紧张之色。
作为一个商铺掌柜,他也算得上见多识广,知晓眼前这人身上穿的乃是官服,虽说不清楚是几品官,可对于他这样一个小小的掌柜而言,那都是招惹不起的人物。
那掌柜神色惶恐,一路小跑着来到武植面前,恭敬地抱拳拱手,声音带着几分颤抖:“大人驾临小店,小的有失远迎,不知大人有何事吩咐?”
武植将掌柜的紧张模样尽收眼底,脸上露出温和的笑意,轻声言道:“掌柜无需紧张,本官从京师而来,一路游历至此,却发现这陈桥镇竟如此萧索,行人稀少,更奇怪的是,镇中百姓一见到军中将士,便面露恐惧,本官心中疑惑,特来向掌柜询问其中缘由,还望掌柜如实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