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会开始,朝中各大臣对重要的事宜进行了汇报,等众大臣汇报完毕,帝座之上的赵佶开口道:“武爱卿,此次回京,快快将西北之事细细道来。”
武植向前一步拱手行礼道:“陛下,臣幸不辱命,已将西夏贼寇全部赶出我大宋地界,整个西北局势趋于稳定,但仍面临诸多问题。
其中,鄜延路和怀庆路两路被西夏贼子攻破,众多百姓流离失所,臣虽已尽力安抚,但要重建家园,恢复生产,还需朝廷拨发大量钱粮物资。”
赵佶听了微微皱眉,“此事朕已知晓,可吾爱卿,如今我大宋扣税不多,除去花销外,并无多余的钱财在支援西北,还望武爱卿能够多多自行想办法。”
沉吟片刻,赵佶开口道:“武爱卿,为了能够更好地治理陕西,朕便赋予你提举陕西一路民政使之职。
武植心中一喜,连忙抱拳谢道:“谢陛下圣恩,臣必定全力以赴,定不负陛下厚望。”
赵佶点了点头,而后又开口道:“武爱卿,不知何时能够发兵攻打西夏?朕实在咽不下这口气,西夏小儿背信弃义,得给他们一个教训才行。”
武植略一思索,拱手回道:“陛下,如今西北初定,还需时日休养生息,整顿军备。而且西北六路经过此次与西夏大战,损失了不少将士,整个西北六路能够调动的军队甚少,若贸然出兵,只怕胜算不大,还请陛下稍安勿躁,给臣一些时间筹备。”
赵佶听了武植之言,脸上露出失望之色,他现在是心中憋火,恨不得马上挥兵攻入西夏,可听了武植之言,只得深叹一口气,开口道:“那依武爱卿之言,还要多长时间?”
武植神色坚定,“陛下,给微臣两年时间,臣定当能整备出一支精锐之师,到时候定能一举破敌,为陛下解忧,为大宋雪耻。”
赵佶眉头微皱:“两年?两年时间是否过长?”
他转头看向了下方站立的宰相曾布。
曾布感受到皇帝的目光,赶忙出列,拱手说道:“陛下,武大人所言或有其考量。如今西北初经战乱,百废待兴,两年时间用于整顿军备、训练士卒、筹备粮草,或许不算太长。”
这时武将之列的高俅突然跨步而出,向上手的宋徽宗赵佶抱拳道:“官家,微臣有异议,那西夏不过是一个偏远小国,我大宋禁军众多,武大人却要两年的时间整顿军备,我看分明是怕了这西夏贼寇。”
听到高俅的话语,武植神色平静,抱拳道:“官家,既然高大人如此自信,我想高大人必定有本事能够击败西夏,不如官家派高大人前往西北,带领将士与西夏决一死战,扬我大宋国威。”
赵佶闻武植所言,侧首望向高俅,面上隐有不悦之色,在这在场众人之中,对于高俅的能耐,无人比赵佶更为知晓。高俅自赵佶未登基时,便追随其左右,充任随从之职。
至于高俅究竟有多大本事,赵佶自是心中有数,若论阿谀奉承、踢球走马之技,高俅堪称一绝,可要让他统率大军远赴西北与西夏鏖兵沙场,无疑是驱羊入虎口,必败无疑,看来得给他一个教训才行。
想到这里,赵佶沉声说道:“高俅,对于武爱卿的提议,你意下如何?”
高俅心中一慌,他刚刚发言只不过是为了打击武植而已,没想到武植会推荐自己去领兵作战,自己几斤几两他心知肚明,但他还是强装镇定道:“官家,微臣……微臣统兵作战经验不足,还……还还需从长计议。”
赵佶冷哼一声:“高俅,你方才口出狂言,如今又畏缩不前,成何体统!”
高俅听了面露恐慌,满头大汗,赶忙抱拳跪地道:“官家恕罪,微臣只是一时冲动,口不择言。”
赵佶看着高俅的模样,叹了口气,摆了摆手:“好了好了,起来吧,以后别再多言了。”
高俅如蒙大赦,连忙谢恩起身,站回原位时,身子还在微微颤抖。
赵佶又看向武植,说道:“武爱卿,这筹备攻西夏之事,便全权交予你负责,莫要让朕失望。”
武植抱拳行礼:“陛下放心,臣定当鞠躬尽瘁!”
赵佶听了点点头,看向下方百官,开口道:“今日朝议至此,众爱卿退朝吧。”
下首的大臣听了赵佶之言,有序地走出了紫宸殿。
武植走出宫门带着侍卫并没有径直返回府式,而是转身朝着国子监的方向前行。自己的恩师苏轼如今正在国子监当值,此次回京,于情于理都应当前去拜访一番。
不一会儿,众人来到国子监门口。武植让侍卫在门外等候,自己整理了一下衣冠,随后便踏入了国子监内。对于国子监,武植也曾在此求学,老师苏轼待的地方他熟悉无比。
穿过一道道回廊,武植来到了苏轼办公之所。他深吸一口气,轻轻敲了房门。
“进来!”房内传来苏轼温和而熟悉的声音。
武植推门而入,轻声道:“老师,学生来看您了。”
正在案桌上书写的苏轼听到这熟悉的声音,手中的笔忍不住一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