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深吸了一口气,努力平复自己的情绪。
他知道,现在还不是发火的时候。他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智,才能应对接下来的局势。
“来人,传旨。兵部侍郎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犯上狂悖,目无礼法,罚俸一年,仗责三十。
二位先生,朕很痛心,希望二位先生去多读读史书,不要再行今天狂悖之举了。”
二人目瞪口呆,在朴不用的提醒下才回神过来。
他们明白了,从这刻开始,他们君臣之间出现了严重的裂痕。
同时他们也没有想到,皇帝陛下竟然这样的铁石心肠,还要仗责他们,看来一切应该从长计议了。
跪在地上的黄子澄还想说什么,身边的齐泰使劲的拉着黄子澄的衣袖,最终黄子澄还是没有出声。
于是,他们默默地接受了皇上的旨意,低头谢恩:“臣,谢陛下不杀之恩。”
朱允炆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
他知道,这次的事件给他敲响了警钟,他必须更加谨慎和明智地处理朝政事务,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同时,他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治国理念和用人策略,希望能够找到更加合适的方式来治理这个庞大的帝国。
随后,在太监的搀扶下,齐泰和黄子澄离开了谨身殿。
他们的背影显得有些佝偻和落寞,但朱允炆却没有丝毫同情之心。
他知道,自己需要的是能够辅佐他治理国家的贤臣良将,而不是这些只会耍小聪明、缺乏大局观、有小心思的人。
朱允炆缓缓起身,在谨身殿内来回踱步,心中涌动着万千思绪。
自从他觉醒以来,他一直在为削藩的大计而布局,如今总算是完成了初步的部署。
然而,他也深知,这仅仅是开始,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
前几日,他召集了张紞、郁新、严震直等几位文臣大佬,共同商讨支持徐辉祖裁军京营的事宜。
然而,当他提出这个想法时,那几位大臣的表情却是十分诧异,似乎对这个决定感到十分意外。
随后的交谈中,他们的言语中更是充满了意味深长的暗示和提醒。
朱允炆知道,这些大臣们并非真的反对裁军京营,而是担心这个决定会触动某些人的利益,从而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他明白,政治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忠奸之分,而是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和妥协。
而今日,齐、黄二人的口不择言更是让朱允炆感到一阵寒意。
他们竟然在谈论太后的事情,这让他感到十分不安。
他知道,这背后必然隐藏着更深的政治阴谋和利益纷争。
朱允炆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内心的波澜。
他知道,自己不能被这些纷繁复杂的政治斗争所迷惑,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
他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揭示这些政治人物的真正面目,去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他抬头望向窗外,夜幕已经降临,但星辰依旧璀璨。
他相信,只要自己不断努力,不断前行,就一定能够照亮前方的道路,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不知过了多久,夜色已深,月色如水洒在大地上,为大殿披上一层银白的光辉。
灯火通明的大殿内,一片安静,只有偶尔传来的太监细碎的脚步声。
突然,一个太监急匆匆地走进大殿,向朱允炆躬身行礼,报告太后在乾清宫已经为他准备好了晚宴。
朱允炆闻言,缓缓抬头,眼中闪过一丝莫名的情绪,似乎是对即将到来的晚宴有所期待,又似乎是对即将面对的母后有些紧张。
他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衫,随后迈开步子,向着后庭的乾清宫走去。
每一步都显得沉稳而有力,仿佛每一步都承载着他对国家的重任和对母后的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