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要守护好爷爷和父亲留下的家业。
自登基以来,儿深刻体会到爷爷跟父亲的不易。
每每想到他们,儿就觉得再苦再累,都浑身使不完的劲。”
吕氏听到儿子的话,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欣慰之情。
她知道自己的儿子已经长大了,能够承担起国家的重任。
但她也深知政治的复杂和残酷,因此她忍不住提醒道:
“皇儿,按说后宫不得干政,但哀家还是要提醒你一句。
你的根基在文官,不可过分依赖他们,但也不可过分疏远。
武将可以拉拢,但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可过分亲近。”
朱允炆听到母后的提醒,心中猛地一惊。
他深知母后的话虽然简单,但却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智慧。
他立刻行礼道:“儿,谨记母后教诲。”
随后,朱允炆和吕氏继续闲聊着家常和国事,气氛轻松而愉快。
晚宴结束后,朱允炆起身告别母后,离开了乾清宫。
朱允炆此刻如同被浓重的黑暗所笼罩,每一个细微的呼吸都仿佛成为了这个封闭空间中的唯一声响。
他独自一人,坐在幽暗的宫殿中,四周静悄悄的,只有自己的心跳声在耳边回荡。
这种孤单感与未知的压迫,像一座无形的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吕氏,这个在朱允炆心中一直带着神秘色彩的女人,她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似乎藏着深深的含义。
召见的过程简单而短暂,吕氏只是随意地问了些他的近况,然后又貌似无意地提及了一些宫中的事务。
然而,朱允炆却从那些话语中,感受到了吕氏对他的期待和暗示。
虽然吕氏并没有明说,但她的立场和想法,已经不言而喻。
朱允炆知道,吕氏的背景并不简单。
她的父亲吕本,早年归附了朱元璋,历任多个要职,最后官至礼部尚书。
吕氏作为他的女儿,自然也是出身名门。她嫁给了朱标做小妾,并生下了自己。
虽然朱允炆是庶出,但是吕氏作为亲生母亲,对于朱允炆的要求从来没有降低过。
朱标每天都和朱元璋堆在海量的奏章中,很少有时间去关心朱允炆的教育,可以说朱雄英和太子妃常氏在的时候,更是少有关心。
可以说朱允炆的主要教育问题,都是吕氏在背后一手操持的。
这就使得朱允炆从来不知道什么叫慈母,对吕氏的敬畏和依赖那是从小就刻在骨子里的。
然而,现在的他却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和迷茫。
按理说,朱标的太子妃常氏已经去世,吕氏不会那么快会被推上太子妃之位。
按照古代的礼法来算,吕氏算是朱标的继妃。
后来嫡长子朱雄英也早逝,那么朱允熥作为嫡次子,应该是最有力的继承人选。
而作为庶子的朱允炆,因为吕氏被推上了太子妃之后,朱允炆就成了朱标最有力的继承人。
即使朱允熥的背后还有强大的政治势力支持,无论是武将还是文官,都有着不俗的实力。
这点对于朱允炆来说即使有文官,但是由于吕本死的比较早,留下的政治遗产,朱允炆很难有时间去继承。
那么这中间就有意思了,黄子澄旗帜鲜明的支持朱允炆。
虽然作为太子侍讲,作为东宫来说,是一个位置较高的官员。
但是对于朝堂的影响力,那可是微乎其微的。所以朱允炆的上位,凭什么得到全体文官的支持呢?
可能有人会想,这是朱元璋的强力推行。
朱元璋为了稳固朱允炆的皇位,亲手掀起了蓝玉案,帮朱允炆清楚了军中支持力度不足的情况。
所以以至于后来朱棣发起的靖难,以五千兵起家,一路顺风翻盘,打的朱允炆找不着北。
但让朱允炆感到不解的是,朱允熥的培养问题上,却似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
他的文官老师并不出色,也没有得到足够的政治历练。可能有人觉得朱标和常氏的感情,非一般人能理解的。
朱允熥的出生,导致了常氏的薨逝,以至于朱标对于朱允熥的感情是复杂的。
同时朱标把太多的精力都投入了国事当中,所以扶起了吕氏来对于后宫的管理。
但是正是由于吕氏的管理,朱允熥作为一个从小没见过母亲的孩子,怎么就养成了懦弱的性格呢?
这其中的原因,朱允炆不得而知,但他却隐约感到,这其中似乎隐藏着某种秘密或阴谋。
他深深地叹了口气,心中充满了无奈和迷茫。他知道,自己必须尽快找到答案,否则在这个充满未知和危险的宫廷中,他恐怕难以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