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这帮人看来还是不死心啊!”
听着朴不用的汇报,朱允炆一只手撑着脑袋,一只手放在书案上,手指不停敲打着。
看来黄子澄这些年作为朱允炆的讲师,习惯了朱允炆的言听计从,这次关于削藩的事情没有答应二人。
让二人的心态失衡了,从而让这二人失去对于皇权的敬畏之心。
再说,这些年黄子澄教育朱允炆的目的,就是为了把朱允炆教育成自己想要的形状。
那就是所谓的儒家的终极梦想,“圣天子坐垂堂,垂拱而治!”这就是黄子澄的追求。
也是儒家那些纯书生文人的终究追求,充满着理想主义。
所以就有后来,黄子澄等人鼓动朱允炆恢复周朝的“井田制!”
这种不尊求事实的变革,历史上像黄子澄的这种文人比比皆是。
以前的朱允炆或许是相信黄子澄这套东西的,那是因为那时候的他学的都是循古。
这也就是思维的误区“以果倒因”,在现实出现问题的时候,从这件事情的结果所产生的结果。
来推到这件事情,发生的原因,
只是这样以来就忽略了,这件事发生的背景,以及这件事情在发展过程中的偶然性。
这样的推理本身对于事情发生的原生因素,就发生了偏移。
按照本身来说,朱允炆接手的大明,存在的问题并不大,只需要按照休养生息就行。
朱允炆做的事,不需要有太多的干预,只需要施恩百姓,收拢人心就够。
然而不知道是黄子澄这些人的教育问题,还是朱允炆本身对于自己的出身问题的不自信。
上位第一刀,砍向那些叔叔们,这就是对于大明当时整个朝堂势力认识的不够完整导致的。
同时,朱允炆事事都要向两人问计,这也充分的表现出朱允炆对自己的政治智慧不够。
不可否认的是齐黄二人是有自己的政治抱负的,然而他们的政治抱负是脱离实际的,是异想天开的拍脑袋决定的。
这种拍着脑袋决定的政治抱负,是抛开事实不谈的复古,忽略了现实发展的理想。
同时齐黄二人是缺少真正的施政经验的,从二人的做官经历来看,就不难看出。
所以就形成了“以果倒因”,的思维定式,遇到问题的时候,都用古人的经验处理方法来处理现实的事情。
所以这种思维定式的人,为了理想就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子里,忽略现实事务的发展。
想到这里,朱允炆不由的苦涩一笑,或许这二人的坚持从,从他们的角度是没问题的。
但是,从这个时候的大明朝的政治生态,是问题大大的。
对于初掌皇权的朱允炆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毕竟现在的他是没有强大到可以安全的解决藩王问题。
同时,在削藩的过程之中,是奔着一刀切的想法去解决的。
用这种方法来削藩,造成的结果,那是灾难性的,这种结果是朝廷接受不了的。
“让宋忠盯着,我倒要看看,这些天天把君臣父子挂子嘴边的道德君子们想干什么?”
朱允炆听完朴不用的汇报之后,嘴角不禁的冷笑道。
虽然对于齐黄二人,朱允炆谈不上很深的恶感,但是自从他没有明确支持二人提出削藩政策。
二人敢在私底下,做这些小动作开始,就让朱允炆对二人的态度,已经发生的偏移。
没有一个领导会喜欢不听话的手下,而且这个手下还在领导耳命面提之下,还要一如既往的做下去。
这刻他知道,齐黄二人从进入这个小院开始,开始策划这场逼宫开始,就已经宣判这二人的死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