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军上初中了,妈妈白天继续躲在柴楼,张奶奶更辛苦了些。她既要照顾孕妇,又要做家务,还要照顾月季。更是要时时防着计生人员和村干部们突然登门和不怀好意的村民邻居的虎视眈眈。为了掩人耳目,她不时也带着月季下地干活。月季一直以为妈妈也和哥哥上学一样白天去“精神院”躲打针,晚上才回来。直到一天晚上看到妈妈小心翼翼的从柴楼上下来,她才惊喜地扑过去,原来妈妈躲在上面呐!原来妈妈没有离开家!张奶奶又吓唬她,千万不能让别人知道哦,他们也给小孩打针的。月季一激灵,兴奋地跑过去抱住妈妈,小手摸妈妈的肚子,不明白妈妈为什么长胖了。
村民们都开始了农忙,晓晓妈暂时顾不上监视了。而二奶奶家也自顾不暇。
那时候突然兴起了养蚕业,蚕茧公司免费发蚕种给农民孵化喂养,结茧后收购。养蚕一度成了农村的副业,是一项很重要的经济来源,而且一年养三季,短期就能见收益。就有人家专门种良种桑树园发展成养蚕专业户,很快就脱贫致富了。
因为那时候国营公司统一收购统一定价,而私企给的的价格普遍要高些,有经济头脑的人嗅觉灵敏发现了商机,就开始在价格低的乡走村串户的以高过国营蚕茧站一丢丢的价格收购,再运到价格高的地方去卖掉。农民不用辛辛苦苦扛着大包蚕茧起大早去排队,眼巴巴的陪着讨好的笑脸等着傲慢的工作人员来看看摸摸评等级,而评等级往往看对方心情。有时候雪白的完全成熟的硬茧子却给个二等三等的价,农民敢怒不敢言。因为此一家,你爱卖不卖。而蚕茧等不起,隔一天就会变轻。有人上门收购,还能卖个好价格,何乐而不为呢?
不得不说二奶奶的几个儿子还是很能干的,可能和她三儿子大学毕业在省会工作以及女儿嫁的单位上的人,其亲戚接触的信息来源比闭塞的农村要多要广些,视野也开阔些,所以头脑比一般人要活泛些。二奶奶的三个儿子是第一批倒卖蚕茧的人。眼见他们干得如火如荼很快有胆识又有点本钱的人马上跟风,那差价赤裸裸的摆在那,利润是立马变现的现大洋啊。蚕茧生意如火如荼,而因为周期性,蚕茧都是同期成熟,就导致本乡国营蚕茧站完不成任务。于是就派出人在各个路口把守,不许私人收购。于是倒卖客就转往几十里上百里的外乡。
二奶奶三个儿子形成了一个链条,她小儿子能说会道专门负责在外联系货源,几年下来由个心狠手辣的街混子变得圆滑奸诈,隔三差五的带不同的女孩回来。而在那保守的年代,对随便和男人回家同居的女孩人们是嗤之以鼻的。
二奶奶的小儿子从来都是玩玩的心态,没几天就甩了换一个,竟然也没人闹。村里人就猜测可能是花钱了事。
这天村头的公路上来了个漂亮姑娘打听二奶奶家,一开口就是外乡口音,又因为肿着明显哭过的双眼,和一脸悲凄的可怜模样,引起了起了人们的警觉。想到她家那个风流成性人品极烂的小儿子,没人敢给那姑娘指路。都知道惹不起那家,如果一旦给他家知道谁指认的恐怕会遭到报复。他们家连对亲哥家都那么心狠手辣翻脸无情何况外人。所以都远远的默默的好奇的围观,没人说话。
那姑娘一遍遍哀求都只换来沉默,她泪流满面,扑通跪了下去,“大爷大妈叔叔婶婶们,求求你们告诉我好吗?我被骗了肚里怀了孩子被大人赶出来了走投无路了活不下去了呀。。。求求你们了!”
围观的人群骚动了一下,人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眼神探询,有人微微摇头,然后又恢复了沉寂,依然只默默的看着那个女孩。表情有同情有怜悯也有活该的鄙视。那年头恋人走路都不敢肩并肩,前后都要保持一人的距离。一旦有点亲昵的举止别人看见了会骂一句“不要脸”!九几年读初中的时候班上男女生都不敢说话,毕业了都叫不出男生的名字。何况八十年代呐!“连家都不知道在哪就敢跟男人有了孩子,被父母赶出来都是轻的,在旧社会是要被沉塘的。”人们轻声议论着,轻描淡写的话透出阵阵寒意,使人不禁打冷颤。
那女孩十八九岁的年纪,身材苗条匀称,小腹微微隆起。鹅蛋脸,大眼睛,乌黑长发随着她磕头如捣蒜披散下来,满脸泪水显得非常狼狈。她跪在地上哭得梨花带雨,却求不来一丁点帮助。
公路边停着一辆解放牌卡车,她倏地站起身爬上了车头,居高临下指着人群悲愤地怒骂,“你们都是聋子吗?都是哑巴吗?都是死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