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时间,剧组框架大致成型。
北影校园的公告栏,出现了剧组招聘和面试的海报。
陈锋打扮的人模狗样,以选拔演员的名义成天在表演系转悠。
这就是科班出身的好处,能找关系帮忙搭台子。
不过,外界对此不怎么看好。
新人导演加新人制片,都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
陈锋是大四学生,别说执导经验了,跟组经验都几乎为零。
王宏维是北影的老师,但近些年专心教学,也是生平首次做制片。
以前在八一厂的时候,他虽然在故事片导演室任职,具体工作却是策划和编剧。
从年龄来看,是一个老带新的组合。
在经验上,只能说菜鸟碰到了生瓜蛋。
为了弥补经验不足,王宏维特意邀请了好友张建东挂名监制。
这位也是北影老师,在圈内的地位不一般,代表作有《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刑警本色》。
作品风格犀利著称,常常采用反常规的情节和人物设定,通过良好的逻辑性和深刻的主题,营造出强烈的心理震撼效果。
陈锋的剧本,在张建东眼里很讨喜。
风格喜好上,有点投缘。
所以,这位名导愿意在剧组挂个名。
当然了,剧本只是电影的基础。
有好剧本,不一定能拍出好电影。
但没有好剧本,就算老谋子也只能拍出一坨屎。
区别在于,名导能捣鼓出一坨巧克力味的屎。
但甭管是啥味儿,改变不了屎的本质。
陈锋能攒出一个好剧本,已经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至于未来的发展,还要落足于作品的质量。
当前的关键,是一步步完善电影的前期筹备工作。
拍摄器材已经解决,全是从青影厂借的。
青影厂是北影校企,支持本校学生义不容辞。
可惜的是,胶片一盘没给,需要从外面购买。
陈锋按照成片120分钟,1:5的配片比准备胶片。
配片比是拍摄时所用底片长度,与实际成片长度之间的比例。
1:5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范围。
一盘35mm规格的千尺胶片大概能拍摄十分钟。
这么估算的话,千尺胶片起码要购买60盘。
现在的市场价是1500/盘,光是胶片费用至少9万。
后期的冲洗费用,也差不多是这个数字。
这还是最乐观的估计。
胶片对灯光要求比较高,不同场景需要不同曝光值的胶片类型。
一个刚组建的新剧组,往往会产生大量废片。
等拍摄进入状态,废片率才会降低。
通常情况下,菜鸟导演的配片比会拉得比较高。
但导演风格不同,这个比例也大相径庭。
比如著名导演姜纹,拍摄《阳光灿烂的日子》用了25万尺胶卷。
最后的配片比,达到了1:15,创下了当时国内的记录。
如果陈锋也敢这样追求艺术,一百万只是个零头。
另外,在胶片时代,摄影师和灯光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电影成本。
老制片厂的配片比平均值是1:3,因为那里的灯光师和摄影师都是干了一辈子的老师傅。
对此,陈锋也有过想法。
通过王宏维在八一厂的关系,找几位老师傅。
询问了一下出场费,他立马打消了这个念头。
人家都是正式工,快退休的年龄,出来就是为了捞点外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