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家三兄弟这次一起举乡试,三人竟然全部高中,尤其是承勋的三弟余承业,才十六岁,果然英雄出少年。余承勋更厉害,他在翌年的殿试高中二甲第二,授翰林院庶吉士。杨忱也不出预料的中举了,四个儿子全都成人成才,我这个做父亲的对杨氏列祖列宗也算有了交代。
在新都的日子平静安逸,就是我梦寐以求的生活。可北京那边,杨慎家里却出事了。八月,佩儿诞下次子恩恩,谁料新生儿降临的喜悦并未持续多久。佩儿因难产遭了大难,产后血崩不止,不足一月就殁了,杨慎尚在伤心之际,更大的噩耗传来——八岁的小耕耕不幸夭折。
痛失爱子的杨慎哀伤成疾,几近崩溃,我虽未经历丧子之痛,却十分理解他的心碎之苦。这世上还有什么比至亲之人离世更让人痛彻心扉的呢?王氏抱着刚出生的恩恩,整日以泪洗面,久病不起。
与此同时,皇帝的两个“宝贝儿子”江彬和钱宁又玩出了新花样,他们觉得豹房的小动物们已经满足不了他们寻求刺激的需要了,得把皇帝带出宫去,去边镇,去江南,去打仗,去采风,反正皇帝嘛,还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杨一清看着皇帝蠢蠢欲动,忧心忡忡,于是再三劝谏,惹那俩“干儿子”不高兴了,他们让宫里的优人在皇帝面前编造杨一清的流言蜚语。有个因考绩被罢官的人憎恨杨一清,居然唆使武学生朱大周到处宣传杨一清身残的秘密。杨一清本来长得就像太监,又没有子嗣,身为内阁老臣,被人这么羞辱,他也就是没胡子,若是有胡子估计要被气得竖起来。于是就请辞退休,内阁的职位由蒋冕和他的同年进士毛纪顶上。
蒋冕、毛纪与费宏都是同年,再加上后来的石珤,同榜出了四位大学士兼阁臣,亦被后人传为佳话。
正德十二年二月,《文献通考》校订好后,呈给皇帝御览。发现书里有颗叫“注张”的星星,他吩咐内阁去秘书监取来《通考》加以查对,看看其为何星,发现别的版本又写作“汪张”。于是让内官去询问钦天监,几位钦天监的大人一听都懵了,摇了摇头说不清楚是哪颗星。
内官想皇帝让我去找答案,现在没人能回答,我的任务没完成。就这样两手空空回去,皇帝肯定不满意。内官真是尽忠职守,他知道翰林院里都是博学大儒,书又是翰林官校订的,他们肯定知道。于是马不停蹄跑去翰林院问。
翰林院的修撰们听完问题,全都大眼瞪小眼,头摇的跟个拨浪鼓似的。杨慎一看众人面面相觑,笑了笑想:还是得我出马不可呀!于是对内官回答说:“这是南方朱雀七宿中的柳星。朱雀为鸟,所以也称‘鸟星’。《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说古代的司天之官名叫‘火正’,其职责是根据大火星或柳星的位置来确定改火的日期,因而柳星被称为‘鹑火’,大火星被称为‘大火’。《周礼·夏官·司爟》则明确记有改火的时间,即‘季春出火’,‘季秋内火’。《史记·天官书》中有‘南宫朱鸟:权、衡;衡,太微,三光之廷’的说法。天体的位置会随时间推移而改变,称‘岁差’。由于岁差的缘故,鸟星原来是指轩辕星群或太微星群,后来才由柳、星、张、翼等星座代替。”
一番解疑,有理有据。内官听着杨慎的回答,频频点头,非常佩服,心满意足地跑回去给皇帝回复。内官走后,大家全都围在杨慎旁边,开玩笑说言:“好哇,原来杨修撰还私自研习了天文,怪不得如此有辩才而且学识渊博。”
皇帝听了杨慎的解答,觉得非常满意,突然就想起了一件事,立马问:“哎?他老子在家守孝,到时间了吧?去,派人把杨阁老接回来。”
于是行人刘翀风尘仆仆地从北京跑来我家,说了一堆关心问候的话,兜了一大圈子,最后催我赴京供职。
“……”
我守制时间还未到呢,皇帝身边要宠臣有江彬、钱宁,要美女豹房里多的是,连孕妇都有,要美男,宫里也不缺“老儿当”。那么多心肝宝贝、文武大臣在身边陪着,咋对我一个糟老头子念念不忘?
这疑问当然只能放心里,在刘翀面前还是得表现出对皇帝圣恩的感激涕零。把之前的圣旨拿出来再看一遍,免得又记错了。嗯,这回儿没错,确实说的是服丧期满,再回京复职。我把圣旨拿给刘翀看,怎么样?我要是现在就回去,那才是真的抗旨呢。
刘翀很为难,说那成吧,我大老远来一趟不容易,剩下也没多少日子,我就在成都住下了,等着老爷子就是。
六月初六,我守孝期满,脱去孝服。第二日,催命鬼刘翀又来了,还带着镇巡司府等一众官员,跑到我家来宣读敕旨,催我启程。但我那时候可能守制生活太简陋,又过度哀伤,结果病得不轻。他们看我躺在床上,咳痰不止,丁丁当当等下人不停地出来进去伺候着,在我塌前服侍汤药,不像是装的。也没法架着我上路,只好说了一大通安慰的话就走了。
杨慎原以为皇帝收了玩心,开始勤奋问学起来,可未料到还没过半年就啪啪打了脸。蒙古小王子此时率大军寇边,大败宣府总兵潘浩。皇帝知道边镇有战事,一颗兴奋而又躁动的心立刻燃烧起来,他赶紧穿上戎装,骑上大马就要御驾亲征,结果皇宫还未走出去就被拦了回去。
皇帝很郁闷,花了半年的时间,找江彬和钱宁帮他把外面的事情都安排一下,然后人不知鬼不觉,来了个微服出宫。内阁吓坏了,得知皇帝偷偷跑了,这还了得?啥也顾不上了,让靳贵坐镇内阁,梁储、蒋冕和毛纪三个老伙计骑上马就亲自跑去追,追到沙河边上,总算把皇帝给追了回来。
其实这次皇帝没跑成的原因不是因为听了三个老头的劝,而是巡关御史张钦死活不给他开居庸关的门,皇帝也是个凡人,他飞不出长城,也不会穿墙术,只好闷闷不乐地撤了回来。
二十多日后,钱宁屁颠屁颠地跑去南海子,兴奋地对皇帝说:“恭喜万岁爷!张钦去白羊口巡视了,没人管咱们了,可以出居庸关啦!”皇帝大喜,再次微服出德胜门并成功出居庸关,留下谷大用镇守居庸关。“你把这门给看好了,要是放了一个大臣跑出来要劝朕回去,朕唯你是问!”谷大用最听皇帝的话,当好看门狗,不给任何人放行。
廷仪比我早几日启程返京。他在路过武功县时,突发奇想,要去看望康海。康海见到时任太常寺卿的廷仪很高兴,便留他一起饮酒。两人越喝越愉快,康海情不自禁站了起来,一边唱着创作的新词,一边亲自弹琵琶助兴,气氛十分热烈。
廷仪酒意正酣,乘兴对康海说起醉话:“家兄在内阁很想念您,为什么不给他写封信去作点表示?您稍微意思意思,我再到翰林院帮您疏通一下,一定能重新回京做官。”
康海还没等廷仪说完,立即火冒三丈,抡起琵琶就朝他打。廷仪吓坏了,急忙站起身躲闪到一旁,踉踉跄跄往外就跑。琵琶在胡床上摔得粉碎,康海仍不解气,一边追赶,一边骂道:“混帐东西,我康某人难道象王维那样,假装乐工,借弹琵琶讨官做么?你这西蜀小子,太小看人了!我再也不想见到你!”
连同康海手中的琵琶一同摔碎的,还有他当年誓要考取状元的雄心和一腔报国之志。他的绝世之才,他的嫉恶如仇,都在漫漫历史长流中化为了尘埃。
相比廷仪回京路上挨了一顿打,我这一路北上的经历那才真是叫苦不迭。我患有很严重的寒湿痰火,路途艰辛,风雨兼程。走到陕西冻河桥驿时,旧病复发,手脚麻木,头晕目眩,舌头僵硬,话都说不利索了,时常晕厥,差点死掉。把一路陪同的丁丁当当吓得不轻,夫妇俩日夜轮流守在我身旁服侍,半刻都不敢离开。沿路求医问药,勉强前行,一直都未痊愈。从河南卫辉府改道乘船,慢慢调养,行了三个多月总算平安到达京城,重见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