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的论文,骆平阳准备开的课题是《陆士衡文学研究——中古文学系统下的义理、才情、辞章三要素考察》。
又一个中古文学框架下的课题。
这又是一篇博士毕业论文级别的大题目,不,是分量远超过博士毕业论文的研究课题。但这正是骆平阳比较拿手甚至擅长做的工作。可以说,这是除年资之外的足够副教授晋升正教授的研究成果。骆平阳肯定要在研究生毕业之前接连且渐进地拿出的成绩,他要的不仅仅是留校任教,还有评定职称时毫无争议的硬件。什么出名要趁早,那是虚的,硬邦邦的成果摆在桌面上,才是抢先在教职、职称和学术地位各方面占据优势的利好。
否则,一个没根没基的乡下孩子,想留在北大且活得滋润一点儿,凭啥啊?
袁先生不是说了嘛,林先生都说了发什么论文,质量高分量重的成果,出版专著不好吗?净小里小气的!
那就甭客气了,骆平阳要的是博士学位拿到之前给自己攒够资本,以便毕业后今早介入基础教材和专业教材的编写。
北大中文系的古文专业和古典文献学专业的教材,你说能不能名利双收?有那么三五种教材的编著权到手,能吃上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收益信不信。以后还要不断修订和补充?那当然还是咱说的声音更响啊!
加上每年的社科国家级和省级课题,骆平阳不相信自己养不活筑小苗和自己的孩子。
骆平阳渐渐也明白了袁先生和林先生带学生的风格和思路了,就是那个一度在北大中文系著名的“草坪原理”。
意思就是修草坪,应该先铺好草坪,但暂不修路,让大家在上面随便走,过一段时间以后,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这时候再按这个足迹铺上石板路或卵石小径,就是自然合情合理的,也是最合乎发展逻辑的。
而不是工人按照什么设计,修成了非常别扭的草坪之路,结果越来越多的人并不因循途径,而是会乱纷纷地踩踏出五花八门的“路”。
骆平阳明显能感觉到自己就是被遵循“草坪原理”培养的。袁先生的一次次找自己“商榷”和“探讨”,其实就是切实地探明自己的情理路径,从而在关键时刻或者必要的情况下,再给予自己以引导或教导。
嗯,挺好,至少目前为止,骆平阳感觉很舒服,也很有进取心和成就的欲望,这就是“科学培养”的感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