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晚上,直到临睡觉前,刘文斌便奋笔疾书,一口气写了差不多三千多字的内容。
至于说,首抄本的小说,选定了什么题材内容。
当下社会面最流行的,无疑便是所谓的伤痕文学。
此类题材,以77年刘辛武发表在《人民文学》的《班主任》为最典型代表作。
至于伤痕文学之名。
则是约定俗成于,78年卢心华发表在《文汇报》的同名短篇小说《伤痕》。
既然时下社会面大流行的就是这等题材。
刘文斌没道理不从中择优而抄之。
毕竟他压根也没什么雄心壮志,要当个忧国忧民级别的当世大文豪什么的。
只不过,伤痕文学在不久未来的社会价值贡献,以及后世文坛名声,貌似并不怎么光彩。
说难听点,算是特殊时代背景之下的怪胎式产物。
一群所谓文化人,为了控诉而控诉的道德文章,根本经不住时代检验之下的文化垃圾。
刘文斌于是便投机取了个巧儿。
他借鉴了上辈子看过的一部电影《高考1977》,故事内容原片讲述的是来自东北某农场的一群知青,在得知国家恢复高考制度那一年,大家为了考试回城,进而迸发出来的一系列悲欢离合。
不过在他笔下。
故事背景魔改成了大西北某林场。
实则就是,以自己家乡的一群知青为人物原型。
其中甚至就囊括了自己和知青妻子钟秀萍,为高考回城,只结婚不圆房,一切都为了参加高考。
当然了,故事原型来自身边人。
但笔下角色们的名姓,甚至人物性格特质,可就真正属于包罗天下,不至于真被身边人看到文章后,直接能定位真实掉。
锅炉房的工作内容真的超级简单。
次日一早,老校工孙江南便很尽心带着刘文斌上了岗。
发现这小子贼拉聪明,无论什么内容,都是一说就会,而且上手也贼溜,堪称烧锅炉工天选之子。
刘文斌能不熟悉这些么。
上辈子这么一破岗位,整整空耗了他4年最朝气青春年华。
孙江南眼见刘文斌掌握了全部工作内容,便又叮咛一番后,将锅炉房,直接甩手丢给了刘文斌照看,转身躲清闲去了。
眼下还是大夏天。
锅炉房的供水,只需要承担饮用开水任务,不是到了冬天时,又是给校园供暖,又是给澡堂子供给热水,那才叫一个任务繁琐又疲累,每天都要天不亮起床,夜里还要熬大夜值班什么的。
刘文斌照例给锅炉加好水添足煤。
便找来一小桌,一张矮凳,继续伏案奋笔疾书。
中午吃饭时候,刘镇云找了来,带来了好消息,提醒说是登台献唱的事情已经安排稳妥,让他抓紧再多练练曲子,熟悉好歌词内容,千万别等到上台时露了怯。
刘文斌表示绝对没问题,一定会珍惜上台机会。
“咦,文斌,你书包里那么厚的稿纸,你不会是在,写东西是吧?快快拿来我瞧一眼……”
刘镇云瞧见他随身带着的军绿挎包里面有厚厚一沓稿纸,惊讶之余好奇发问。
刘文斌到也不做隐瞒。
直接说了,在尝试着,根据身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写一个短篇小说,投稿给杂志,眼下稿子写了大约三分之二,还有收尾没来得及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