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门大街上,人流涌动。
大栅栏附近,有一处知青合作服务社开办的大碗茶摊点,因为经营着独一份的茶水生意,渐渐在附近形成了独一档的风景线。
尤其最近,摊点还上新了一样报刊代销、现场按时付费翻阅的服务项目。
无形当中,成为了这一带人气最为爆棚的所在。
“咦,《高考1977》?这期的《人民文学》,居然有一篇专门写77年知青高考的故事,到是挺标新立异的……”
茶水摊档已经经营了有段日子。
尤其提供了报刊杂志代销、按时付费阅读项目之后。
已经迅速拥有了固定的读者群体,大家都很喜欢在有新一期期刊杂志上架时,跑来茶摊,要上一碗大碗茶,然后悠闲地翻阅一下期刊杂志。
要知道,一本杂志动辄三毛五毛。
但一碗茶水也才5分,现场看一小时的杂志,也只收1分钱。
两相比较之下,囊中羞涩又酷爱文学的文学青年,岂有不在此地扎堆的道理。
最重要地一点,无疑是在茶摊能跟志同道合者们,大肆交谈议论一番文章好坏,尽显各自挥斥方遒之能事。
京城自元明清开始,累积好几百年的全国政经中心统治地位。
生活在这片土地的凡夫俗子,一代代香火相传之下,便也形成了最为独特的文化氛围。
那便是一群人凑在一起侃大山,大摆龙门阵,好品评个天下大事,野史趣闻。
随便拉个京爷出来,上下嘴皮子来回那么嘚啵嘚一通胡吹神侃之余,随随便便就能评品完天下未来。
像眼下光景,知青与高考,如此话题,无疑更是触动了京爷们最亢奋口欲点儿。
于是乎手脚麻利之人,迅速便分抢完了书架上的当期《人民文学》。
便是没能抢到书的也不肯罢休,探着脑袋凑近拿到期刊之人跟前,索性一块拜读起那篇文章。
很快,有那看得快之人已经发出了感慨,
“这故事,啧啧,写得贼啦真实带感呀!”
“嘿,真别说,简直就是我们当初知青点同志们,乍听闻恢复高考后的现场描绘。”
“妈诶,我真有点儿怀疑,这个叫【文斌】的作者,指不定就是我们同一个知青点的朋友,丫多半是咱爷们认识的人……”
“呸,杨为民你丫就别给自个儿脸上贴金了成吗?人故事里写的是大西北林场知青点的事情,你丫在大东北插的队,这能是写你们身边发生的事儿?”
“不可能,文章里面有提到西北林场的字眼儿吗?我怎么看的就是在东北农场里的故事,我不可能看错……”
被质疑了的人,一边嚷嚷反驳着,赶紧又仔细翻阅第二遍故事。
这时,又有其他人发出了感慨声,
“故事写得是很好看,可身为一个下乡插队多年的知青,我很负责任地说一句,这个作者不按好心,他把咱们知青下乡插队的事儿,写得也太花团锦簇了。
谁人不知咱们当知青时有多么苦。
可瞧瞧这文章里,好家伙,故事里的男男女女,全特么没心没肺的大傻子吧!
搞不懂他们在知道恢复高考后有啥好开心。
自己什么文化底子心里没点逼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