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杯!”大家齐声响应,然后一饮而尽。
“这杯酒,我要敬咱们南泥湾的全体军民!”
“吴教员,您太客气了,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战士们和老乡们纷纷回应。
大家齐声高呼,把手中的酒一饮而尽。
庆功宴结束后,吴龙开始思考如何进一步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以及如何将南泥湾的经验推广到整个边区。
“同志们,咱们南泥湾的水稻种植,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这只是一个开始。”
“吴教员,您有什么计划吗?”赵连长询问道。
“我的计划是,明年在南泥湾再开垦一万亩水田,把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一倍!”
吴龙阐述自己的观点,“同时,我们还要把水稻种植技术,推广到整个边区,让更多的老百姓受益!”
“好,吴教员,我们都听您的!”赵连长和李位都表示赞同。
“另外,我还想在咱们农业科技大学,开设一个水稻专业,专门培养水稻种植方面的人才。”
吴龙补充道,“这样,我们就可以为边区培养出更多的农业技术骨干,推动边区农业的持续发展!”
“好主意!吴教员,您的这个想法真是太好了!”赵连长和李位都称赞道。
在吴龙的带领下,南泥湾的军民们开始了新一轮的生产建设。
他们继续开垦荒地,修建水渠,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并积极推广“新式种地法”和各种农业技术。
而吴龙,也开始筹建“边区科学院”,并亲自担任院长,统筹边区的科技发展。
两年时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但对南泥湾而言,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在军民们的辛勤耕耘下,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成为了陕甘宁边区一颗耀眼的明珠。
清晨,太阳刚刚升起,南泥湾的各个骡马店就已经热闹起来。
骡马的嘶鸣声、车夫的吆喝声、商人们的讨价还价声,交织成一曲繁忙而又充满活力的交响乐。
“老张头,你这骡子养的可真精神啊!”一个来自延安的商人拍着一头健壮的骡子称赞道。
“那是当然,咱们南泥湾的草料好,水也甜,养出来的牲口能差得了吗?”赶着骡子的老张头得意地说。
“这骡子我要了,多少钱?”商人问。
“您给这个数就行!”老张头伸出一个巴掌示意。
“好嘞,成交!”商人爽快地付了钱,牵着骡子高高兴兴地走了。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南泥湾的各个骡马店上演。
自从南泥湾的农业和手工业发展起来后,这里的骡马生意也跟着兴旺起来。
特别是吴龙提出的,利用丰富起来的饲料资源,大力发展畜牧业,尤其是骡马养殖的建议,现在已经初见成效。
如今的南泥湾,不仅有了耕地用的犍牛,还有了一支颇具规模的骡马运输队,大大的提升了边区的物资流通能力。
“赵连长,您看,现在咱们南泥湾的骡马,都已经发展到600多匹了!”
李位指着骡马店里那些膘肥体壮的牲口,兴奋地对赵连长表示,“这可都是咱们的宝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