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劳动紧密相连:音乐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劳动过程中,劳动中的生产口号、劳动工具撞击所产生的节奏,经过人工创作逐渐演变成最初的音乐样式。所以这一时期的音乐具有很强的劳动属性,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 表现形式简单质朴:音乐多配合舞蹈进行表演,题材上多以模仿动物为主,用于祭祀或者祈求丰收等活动。此时的音乐还未形成独立的艺术样式,更多是具有实际象征意义的类似于巫术的活动。
- 创作具有随机性:由于处于音乐的初始阶段,尚未形成固定的曲目,表达上较为随意,具有随机性。
- 奴隶制社会时期:
- 功能多极化:音乐的功能不再单一,夏代的音乐很大一部分是统治阶级用来颂扬功德、祭祀祖先;商代出现带有占卜意义的乐曲;周代进一步发展了音乐的功能。这表明音乐在奴隶制社会开始服务于不同的社会需求和统治目的。
- 器乐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的出现,物质生活相对充盈,人们有更多精力去创作音乐,乐器的种类增多,制作器乐的材料更加丰富,制作工艺也更加精良。并且音乐仍然与舞蹈紧密结合进行演出。
- 封建制社会时期:
- 风格融合与交流: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中最长的阶段,历经不断的战火纷争、民族统一、文化交融等过程。不同地区、民族之间的音乐相互交流、融合,使得音乐风格更加多样化。例如各民族地区有着风格各异的民族民间音乐,不同地区的戏曲、说唱等音乐形式不断发展演变。
- 琴乐与琵琶乐的发展:从周代起,我国的乐器就有了“八音”之分,器乐独奏与合奏的形式也相继出现。在众多乐器中,琴和琵琶的发展较为突出,在不同朝代都有许多经典的琴曲和琵琶曲流传下来,如《高山流水》《十面埋伏》等。
2. 近现代音乐特点:
- 传统音乐的新发展:大量农村的民间艺人进入城市,说唱曲种、戏曲剧种在城市中不断扎根并演变,形成了许多新的剧种和曲种。同时,一些传统的民族器乐合奏形式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曲目,并且出现了致力于保存、整理和发展民族器乐的社团及相关着作,对民族器乐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西洋音乐的传入与影响: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和新式学堂的建立,从20世纪初产生了“学堂乐歌”,西洋音乐的基础知识、技能和表现手法在民众中广泛传播,为后来新音乐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推动了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 群众歌咏的兴起:在普通教育的发展和城市革命斗争的影响下,群众歌咏活动在人民音乐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各类声乐体裁得到发展。20世纪30年代后,群众性的进步音乐在整个中国近代音乐文化发展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 音乐创作的多元化:中国的作曲家将古老的中国文化与现代的西方文化相互交融,创作出了各种新体裁、新风格、新品种的现代音乐作品。在创作手法上,从作品的题材内容到音乐的表现手段,从写作的艺术观念到创作技法,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3. 当代音乐特点:
- 融合创新:当代音乐在保持中国传统音乐特色的基础上,更加广泛地吸收世界各国音乐的元素和创作手法,进行融合创新。例如将民族乐器与现代电子音乐、流行音乐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新颖的音乐风格。
- 个性化表达:作曲家和歌手更加注重个人风格的展现和个性化的表达,音乐作品的风格多样,涵盖了流行、摇滚、民谣、古典、电子等多种类型,满足了不同听众的需求。
- 科技助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音乐的制作、传播和欣赏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字音乐、网络音乐平台的兴起,让音乐的传播更加便捷,也为音乐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展示机会。同时,音乐制作软件和音频技术的发展,使得音乐的创作和制作更加高效、精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