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颔首,“那杨爱卿认为何人可辅佐?”杨国忠恭敬回道:“臣以为姚崇碧大人可担此任,他为官多年,谋略过人,必能调和各方关系。”李隆基听闻,露出赞许之色。
“既然如此,那就拟旨,晋升李嗣业为安西副节度使,令姚崇碧前往辅佐。”李林甫此时脸色阴沉得可怕,这杨国忠看似顺从圣意,实则处处破坏他的计划。
“至于杨爱卿所说的有三名安西副节度使问题,我已想到办法,高爱卿在安西节度使的位置上确实是劳苦功高,甚至为此受了重伤。
所以我决定,调任高仙芝为河西节度使,至于原来的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则调往陇右,接任陇佑节度使。
而安西节度使,则在封长青和李雄之间提拔一位,毕竟这两人常年在西域,对于当地的局势非常了解。
这样的安排,也是为了接下来对吐蕃的征战,毕竟,按照兵部做出的计划接下来,对吐蕃征战的主力,将从这三个方向发起进攻。”
朝堂上的众人听完李隆基的安排,顿时纷纷议论,李林甫强压下心中的不满,毕竟这和之前与李隆基商议完全不一样,上前一步道:“陛下圣明,只是这人员调动频繁,臣恐军中将士一时难以适应。”
李隆基摆了摆手,“无妨,朕相信众将皆以国事为重。”杨国忠暗自冷笑,面上却一片忠诚,“陛下决策英明,如此一来,吐蕃之战必然大获全胜。”
李林甫虽心中恼怒,却也只能强颜欢笑,附和着众人高呼万岁,毕竟如果自己在阻拦,就太说不过去了。
这时候,一名御史走出上奏道:“启禀圣上,微臣有本奏。”
李隆基见是一名御史上奏,强压着心中的不喜,面无表情的说道:“呈上来!”
等李隆基看完奏折后,直接说道:“崔御史在奏折中所说的事情,能否详细给大家讲讲?”
“微臣遵旨!”
这名姓崔的御史,看了看周围的朝廷众人,然后在慢条斯理的开口说道:“自本朝改年号为天宝以后,可以说是国泰民安,万国来朝,镇守边疆的将士,不断为大唐开疆阔土可谓是劳苦功高。
但是有的将领嗜杀成性,麾下的军队也是杀人如麻,我大唐乃是礼仪之邦,此风万万不可长,这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数安西副节度使李雄做的最过。
所以,微臣恳请陛下召李雄将军回来进行阐述,并且严加管教,杀一杀这股歪风邪气,以保我大唐的美名传遍四方。”
众人听完后立马议论纷纷,李隆基听后眉头紧皱,他深知李雄作战勇猛,对开疆拓土贡献颇大,但御史所言也并非毫无道理。沉思片刻后,他缓缓开口:“崔御史之言不无道理,然李雄将军战功赫赫,此事需细细斟酌。”
李林甫见状,心想这是打压安西军势力的好机会,忙出列进言:“陛下,崔御史所奏之事关乎我大唐声誉,应即刻召回李雄副节度使查明真相,若真有此事,定要严惩,也好向天下表明陛下公正廉明。”
在这个准备对吐蕃征战的关键时刻,李隆基权衡利弊,最终决定:“传朕旨意,令李雄将军好生管束部下,不得再肆意杀戮,待征战吐蕃结束后,再行彻查此事。”崔御史还欲再谏,李隆基抬手制止,“朕意已决,退朝。”
下朝后,李林甫快步走到杨国忠身前,皮笑肉不笑地说:“国舅大人今日可是出尽了风头啊。”杨国忠赶忙躬身行礼道:“宰相大人说笑了,在下只是为君分忧罢了。”李林甫冷哼一声,拂袖而去。
杨国忠望着李林甫远去的背影,脸上闪过一丝得意。